发布日期:2019-11-05 浏览次数: 次
按自然资源部指示,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
据了解,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部署,2019年~2020年安徽省沿江安庆、池州、芜湖、铜陵、马鞍山5市需治理修复露天矿山87个,面积379.06公顷,截至今年8月底,已完成治理修复面积268.68公顷,占总数的70%以上。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徽围绕构建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全力实施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已治理废弃矿山1.16万公顷,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铜陵市废弃矿山建成的铜官山公园
加大财政投入
废弃矿山变身休闲公园
在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公园,景观车道与步道弯曲绵延,游客集散中心古色古香的凉亭掩映在绿树中……公园所在地原本是铜官山铜矿,铜矿关闭后,政府投入巨资,让这块曾经的废弃之地变身休闲公园,成为居民健身锻炼的好去处。
铜官山公园入口附近竖立着一块环境监测牌。监测牌数据显示:PM2.5含量为28.3微克/立方米。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这里的空气质量等级为优。
在公园散步的老人旷天祥,1998年从一家铜矿企业退休。“这一带因为开矿以前污染相当严重,在家里根本不敢开窗户,桌子、凳子一天不擦全是灰。”说起过去,旷天祥直摇头。
通过近几年的治理,这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家里小花园的葡萄架很干净,一个星期擦一次也没有问题。”旷天祥说:“空气新鲜,路也平坦,很适合锻炼。”
铜官山是新中国铜业的摇篮,由于铜冶炼长期处于粗放式状态,产生了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加之铜矿位于城郊,也严重制约了城市的规划发展。
铜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张和成介绍,铜官山铜矿遗留规模相对较大的露采场有2处,总面积10.73万平方米;排土场2处,总面积24.38万平方米;尾砂库3处。大量土地被挖损、压占,矿区水土流失严重,开采期间遗留大量采空区尚未充填,引发周边较大规模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1.6亿元。
2007年11月12日,铜官山铜矿实施永久性关闭。两年后,铜陵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该市抓住机遇积极申报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分三期对铜官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总治理面积588公顷。
据悉,一期工程于2012年1月1日开工,2013年12月30日完工,治理面积39公顷,并恢复为公共建筑用地、绿地,复垦率95%以上,绿化率达30%。同时,建立了19个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
张和成表示,近5年,铜陵市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2个,完成修复面积856.66公顷,投入资金6.5亿元。全市通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保障了城市公共安全,改善了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优美的休闲场所。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借力绿色矿山
“边开采边治理”
在废弃矿山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位于皖江岸线的生产矿山,也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现有拥有采矿权的矿山55家,其中正常生产矿山为23个。在安徽青阳宝宏矿业有限公司的开采现场看到,该矿山上层复绿效果明显,栽种的苗木植物长势喜人;下层在开采作业,采用外运输道路全程硬化、喷淋冲洗设施,破碎场地全封闭等措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矿山采用‘跟进式’复垦复绿,率先使用自带收尘装置的凿岩机,有效解决穿孔扬尘这一行业难题。”安徽青阳宝宏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进表示,安徽青阳宝宏矿业有限公司先后投入3600多万元开展矿山整治,去年成为池州市绿色矿山。
常年在矿区运输矿石的司机说:“以往这片矿区看不到一丝绿,现在山是绿的,水是清的。”这一切都得益于多年来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捆在一起抓。
安徽青阳宝宏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进介绍:“大家以往都误以为整治矿山环境会降低企业效益,现在看来,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是可以和谐共生的。”
据了解,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后,安徽青阳宝宏矿业有限公司工作效率、班产量提高了10%,由原来350吨/小时提高到近400吨/小时。“现在厂容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环境改善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也高了。矿山从原来的粗放型生产改为较精细的工厂式生产,发生了质的变化。”孙进谈到,创建绿色矿山不可避免地会关停、整合部分规模较小、资源利用率较低、安全生产条件较差的矿山。但市场对矿石的需求是刚性的,关停矿山后,矿石的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企业的效益不降反升。
2013年以来,青阳县把矿山生态修复与绿色矿山建设捆在一起,全面落实“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新建和已建矿山在台阶靠帮后,立即进行复绿。所有在建生产矿山在下一个台阶进入开采时,同步对上一台阶进行复绿,效果明显。
“青阳县的经验对全市矿山生态修复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池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杨魁说,今年全市在长江沿线实施环境恢复治理的24个矿山中,超过半数已通过验收。
市场化+数字化
开启矿山环境保护新模式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通过开展露天矿山整治规范,矿山数量由“十一五”末的212个减至目前的91个。芜湖市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治理废弃矿山80余个,面积达520余公顷,全市矿山生态环境特别是沿江岸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孙邦祥介绍,这样的成果得益于该市探索出的“市场化+数字化”的“繁昌模式”。
位于芜湖市繁昌县X042县道北侧的古竹岭废弃矿山体,如今已披上大片绿色,治理工程进入植被养护期,由专业的公司负责。
2013年9月,繁昌县政府与广东省国资委所属上市公司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合资成立宏大国源(芜湖)资源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将矿山治理由行政行为转变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行为,使矿山治理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探索出废弃矿山治理的“繁昌模式”。该项目也是安徽省PPP领域的示范项目。
在安徽荻港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老虎头水泥灰岩矿中央数字矿山监管平台屏幕上,可以看到矿车的移动,矿石的开采、运输等,全流程实现了可视化管控,成为繁昌县矿山治理管控的高科技样板。
“2018年7月,荻港海螺矿山开始进行数字化建设,目前系统已经进入调试运行阶段,今后可以依靠其两大系统优化生产效率,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安徽荻港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文钊说。
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其本身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胡文钊表示,今后矿区范围的所有生产过程包括绿化都能被实时监控。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福果说:“海螺水泥的数字化建设,是全县自然资源系统数字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数字化管理是将来的发展方向。”2018年,该县投入800余万元新建露采非煤矿山综合监管平台并投入使用,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实现了对矿山便捷、高效的动态监管,建立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解决”的长效监管机制,并督促企业履行“边开采,边治理”义务,高标准完成年度环境修复任务。
此外,平台还实现了对矿山生产环境的监控,依赖于高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等子系统的共同作用,监督矿山环保工作落实、除尘作业情况,并预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接口,可实时查看矿山开采区、破碎区、堆料区、运输车辆冲洗等区域的监控现场画面,实时监管矿山产装现场是否有喷淋洒水等抑尘措施,以及冲洗喷淋情况、机组封闭情况、加工水洗作业情况、场地抑尘情况及其他裸露场地绿化等。
刘福果介绍,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规范了繁昌县矿山开采、生产、加工、销售、复绿、环保等工作。自2013年底启动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以来,繁昌县共投入治理资金近2亿元,完成33座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治理面积约4000亩,获得建设用地1200多亩,复垦耕地300多亩。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9年1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