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0-20 浏览次数: 次
烘干砂石再使用——这座长江桥,要“面子”也要“里子”
由二航局承建的伍家岗长江大桥南半桥主塔首桩开钻,承载着宜昌市长江南侧人民的期盼,吹响了建设宜昌市第九座长江大桥的号角。受环保、运输等方面影响,砂石料供应渠道不稳定,多种产地的材料同时汇集到项目部,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该项目建设形势严峻。
伍家岗大桥南岸主塔
行船偏遇打头风,还没进入主体阶段,项目部就遇到了难题。受环保、运输等方面影响,砂石料供应渠道不稳定,多种产地的材料同时汇集到项目部,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如果不能把不同产地、不同质量的砂石进行调和,那必然会给混凝土的强度与外观带来巨大挑战”,项目总工周志兴意识到,外观质量关系到桥梁的“面子”工程,而混凝土强度问题更是直接与桥梁使用寿命息息相关。
为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项目部决定在主墩施工前浇筑一个塔柱试验模型。项目试验小组前后进行了60多种配合比试验,最终得到了不错的试验结果。但每次送到第三方检测单位复核时,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论——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周志兴百思不得其解,决定亲自“押送”材料过去,可结果仍是不如人意。
调和过程合规合理,问题究竟出在哪?一想到缩尺模型浇筑在即,他不禁开始担心了起来。一个人走到江边,感受温柔的风吹到脸上,周志兴卸下一身的疲惫,光脚踩在沙滩上。江水偶尔漫过脚背,有点清凉,身后的沙地上多出了一排脚印。他一个转身盯着自己的脚印,愣愣地望着。
“砂石,是砂石!”他如获至宝,赶紧带着试验人员跑到第三方检测单位。原来在项目部实验的砂石从料仓取来都是湿的,项目人员都忽略了这个细节。找到症结后,周志兴重新组织烘干砂石再进行混凝土调和,问题迎刃而解。三天后,缩尺模型开始浇筑,各项指标正常,强度达标,外观“面子”保住了。
今年年初,主塔施工至第19节段,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打了项目人员一个“伏击”。大桥塔柱设计非常有特点,每一面都设计有一对混凝土装饰条。但是随着塔柱的“生长”,装饰条位置越发向内移动并形成弧度,工人赖以施工的爬模平台却始终是垂直搭设,越往上与装饰条越发偏离。
项目部面临抉择:要么彻底拆除爬模平台,重新搭设;要么设法改造爬模平台。
项目副经理刘海军提出了“空中变轨”的想法。在他的设想中,保持爬模平台位于高空不动,按照后期施工要求,变换平台轨道位置,以此解决和装饰条施工的矛盾。
此时,团队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空中变轨风险非常大,若拆了轨道,就像房子拆了地基,还谈什么保持平台不动?”有人提出质疑。
“爬模平台有六层,45吨重。在90米高空进行拆装,起吊的风险难道就小了?”刘海军反驳道。
事实上,爬模平台的确需要轨道固定,但塔柱共有四个平台,每个平台都有三根轨道。在几轮激烈的讨论下,结合两方意见的方案出炉了。临时做支护,每次只变一根轨道,通过12次变轨实现云中滑步。
经过反复推算,新方案确认具备可行性。连续5天,技术人员一同攻关,对于整体结构、临时支架受力、三角架预埋件、承重销抗剪及焊缝等施工细节进行计算,制定详细的变轨施工方案。同时,现场人员对操作流程、工序衔接和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和推演,空中变轨从设想变成了现实。在施工顺利推进的同时,技术人员将这一技术加以总结,又收获了一项专利,这也是主塔施工中申报的第三个专利,通过摸索实现了“里子”技术创新。
伍家岗大桥封顶仪式
外观质量关系到桥梁的“面子”工程,而混凝土强度问题更是直接与桥梁使用寿命息息相关,作为混凝土基础原材料的砂石更是体现着它非凡的作用和意义,建设团队用实力证明了桥梁施工的“里子”与“面子”可以并存。在宜昌人民热切的期盼中,伍家岗长江大桥南岸157米高的主塔顺利封顶,远远望着那耸立云端的塔柱,外观颜色浑然一体。
来源:二航局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9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