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由“资源枯竭”到“绿色转型”——通化市二道江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纪实

发布日期:2017-08-21   浏览次数:

由“资源枯竭”到“绿色转型”——通化市二道江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纪实

 

站在浑江干流新修的堤路上,5.3公里的长堤锁住了左手边无拘无束的江水,右手边医药健康产业园的牌子下,正和药业、仁生源等企业已相继入驻。你能想到吗?这里曾经是砂坑累累,地不能耕、人不能住的砂场废弃之地,而像这样通过治理由废弃地恢复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地方,在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有4600多亩。

素有“百里煤海”之称的二道江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区,煤炭开采已有百年历史,鼎盛时期,煤矿近600个。多年的开采造成耕地不同程度下沉,数千亩耕地和山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2003年,两矿破产弃采后,废弃煤矸石堆积如山,全区范围内百余个大小煤矸石堆达450多万立方米,占地约6.79平方公里,占用和覆盖了大量耕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区内采砂场、采石场遍地开花。原有林地、滩涂地大面积荒芜,土壤沙化,浑江两岸植被覆盖率不足10%,可谓满目疮夷。这些情况,严重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也给矿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

为了解决矿区群众住房、行路、吃水等基本生活问题,二道江区里曾先后投资1.6亿元,开展矿坑填埋、补植绿化、道路维修、水源地建设、受损房屋重建和小流域治理工作,对采煤深陷区进行治理。但是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地方财力困难,矿区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的难度很大。

给矿区带来希望、让人们看到前景的是,2011年11月二道江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三批矿产资源枯竭城市之后,2012年5月,二道江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正式启动。5年来,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先后治理东热村、西热村、团结村采砂场和通化国有白灰厂,鸭园李家屯采砂场、鸭园村采煤沉陷区、沉降区,铁厂村采煤沉陷区,治理面积近11平方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区域内存在的地质灾害、土地占压、地貌景观破坏、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

——通过对不稳定斜坡和原国有石灰矿的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一区域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消除了多年来山体滑坡对303省道交通安全和行人的威胁。

——用清理出的废弃矿渣回填采砂坑,既解决了采砂坑回填取料问题,又完成了废弃采石场矿渣合理清运,实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解决了矿山渣土、煤矸石中压土地的问题。

——通过对浑江干流东、西热无堤段和险堤段的加固修复,保障了东热村、西热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了废弃砂坑地回填。

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恢复了大片的建设用地和耕地,为土地资源比较缺乏的二道江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土地资源。

他们利用新恢复的建设用地,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目标定位和整体规划,打造了食品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和硅化工产业园,除了前面说到的正和药业、仁生源等企业,还有春天彩印、北方石油储库等项目也落户在产业园区。据介绍,这些企业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9.3亿元,实现利税4.72亿元,解决就业岗位2000个。

为解决受环境影响的居民的生活条件,他们在西热采砂坑整理出来的土地上,建设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一个环境优雅、设施完善,集休闲娱乐、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示范小区,可满足东、西热村和团结村904户2401口人的入住需要。同时,他们在新区区域内打造具有朝鲜族特色的民俗村,团结村现有的93户朝鲜族村民整体搬迁入住。

本着“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的原则,铁厂镇西山矿渣堆改造后的山地上,种植经济林——大榛子树14万株;鸭园村采煤沉降区改造后,曾经常常让耕牛陷进去的土地上,100亩西洋参长势喜人,400亩高粱也已抽穗扬花。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的实施,给二道江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隐患彻底消除,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宜居、转型示范、平安和谐”的城区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8月21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