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2025年砂石行业,既是阵痛,也是重生!

发布日期:2025-02-14   浏览次数:

2025年砂石行业,既是阵痛,也是重生!

 

2025年,中国砂石行业正处于第四次深度调整的关键阶段。在经历了前三轮以资源整合、绿色转型为核心的产业升级后,行业当前面临供需关系逆转、产能过剩加剧、竞争多维化的新挑战。砂石行业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绿色低碳、智能化和产业链协同成为破局核心。

行业现状:供需失衡与产能过剩

2024年全国砂石需求量、价格大幅下降,供需失衡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基建项目拉动效应有限,加之地方债务压力,砂石市场从增量需求转向减量需求。2023年以来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但市场需求收缩导致价格持续下跌,部分区域如长江沿线、粤港澳大湾区已出现产能过剩。目前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仍领跑需求,但华北、长三角等传统高产值区域面临环保限产压力,而西部地区因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滞后,开发潜力待释放。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华新水泥、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头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市场份额。截至2023年末,中建西部建设砂石年需求量超1亿吨,海螺水泥骨料产能也突破1亿吨,国企与大型民企主导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挑战与调整: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阵痛

中国砂石协会会长胡幼奕将当前阶段定义为“第四次调整”,其核心特征是高水平、多维度的竞争,涵盖产品质量、资源成本、运输条件、智能化水平等多个维度。与前三轮调整不同,本轮调整由外部市场需求收缩驱动,企业需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应对“去产能”压力。2023年新增砂石矿山集中投产,但同期房地产投资下降、基建增速放缓,导致供需缺口逆转。2025年砂石产能利用率仍将呈持续下降趋势,部分企业或因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重组。

破局方向:绿色、智能与产业链协同

政策层面,《砂石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形成绿色低碳产业格局,尾矿、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率需显著提高。一些企业已通过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将尾矿转化为高品质骨料,降低环境负担的同时提升附加值。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重塑生产模式。例如,无人驾驶挖掘机、智能监控系统可提升开采效率20%以上,并减少安全事故。胡幼奕强调,未来砂石企业需从“敢想敢干”转向“精耕细作”,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成本管理。

水泥-商混-骨料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日益显著。海螺水泥入股中建西部建设、中建材与民本集团合作开发骨料项目等案例,体现了上下游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的趋势。此外,砂石企业向下游延伸至预拌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形成全产业链闭环。

随着建筑质量要求提高,高端精品骨料需求增长。例如,I类机制砂石可减少水泥用量10%-15%,在保障混凝土性能的同时降低造价,成为头部企业布局重点。

告别量增扩张:精耕细作,在深度调整中突围

在国家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强化以及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进程中,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砂石作为一种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需求端来看,“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建)的推进将释放约20亿吨砂石需求,同时,“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基建项目也为中国砂石企业出海提供了新市场,展现出一定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砂石需求减少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情况,部分地区砂石产能过剩的矛盾逐渐突出,砂石及装备需求呈现下行走势,这意味着以量取胜、快速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

胡幼奕指出,未来几年,砂石及装备产业将进入以减量、分化、整合为特征的深度调整时期。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企业将加快退出,行业结构持续调整,高质量并购重组也会加快推进。

2025年的中国砂石行业,既是阵痛期,也是重生期,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倒逼的双重作用下,正加速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转型。过去挣钱靠敢想敢干,未来靠精耕细作。在这样的深度调整时期,砂石企业唯有拥抱创新、深化协同、坚守绿色底线,才能成功突围。

来源:中国砂石协会 智研咨询 中研网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5年02月14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