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年产生35亿吨!建筑垃圾生产端吃不饱,市场端销路难该如何破局?

发布日期:2023-05-19   浏览次数:

年产生35亿吨!建筑垃圾生产端吃不饱,市场端销路难该如何破局?

 

据统计,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近35亿吨,储存量超200亿吨,但回收利用率不足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垃圾“产量”激增,如何加大对建筑垃圾的处置力度,以及如何有效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一直以来是行业热议的话题之一。

受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执行会长吴文贵邀请,记者于近日走进了位于四川成都温江区的友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翔再生)。在这家以建筑垃圾再生为主业的企业,记者看到工厂整洁、设备齐全、展厅里产品丰富多彩,但仍然难逃来料和销售环节受阻等问题的困扰。“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很多人认为‘吃进来’的是垃圾,‘吐出去’的是产品,既能收取垃圾处理的费用,又能赚取产品销售等收入,还能得到政府补贴,是多管齐下的美事。其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司总经理魏华告诉记者,“当前,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垃圾量不足及产品没销路的问题。可以说,做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我们现在只差‘最后一公里’。”

图片

展厅一角 友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供图

“吃不饱”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在进料环节普遍面临质量低和‘吃不饱’两个痛点问题。这种现象在河北普遍存在。”

河北省固废建材化利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广田表示,河北省建筑垃圾处置产业链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源头减量化工作、分类和施工管理工作的推进并不理想,难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消纳处理能力,“吃不饱”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建筑垃圾产生的来源十分广泛,种类极多,不同垃圾组成差异性也较大,建筑垃圾产生现场直接分类困难,致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来料质量不稳定。

在深圳市及其他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在进料环节面临的问题与行业普遍反映的也很类似。

国家环境保护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关宇表示,深圳建筑垃圾“质量低”主要表现为建筑垃圾中掺杂着大量其他杂质,导致资源化利用难度加大、综合利用产品成本高从而制约工程应用等问题;“吃不饱”则是指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尚未完全形成定向闭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工厂有时面临无建筑垃圾可处理,造成生产线间歇式作业或停工等情况,既浪费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产能,又间接增加了综合利用成本。

“近年来,北京市拆迁量和建筑垃圾存量也在减少,‘吃不饱’现象时有发生。”北京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秘书长梁韬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据相关报道指出,浙江省上虞市城市再生利用绿色综合体项目设计处理能力为500吨/日,该项目于2021年9月开始带料试生产,截至2022年10月,该设施累计处置垃圾总量为64412吨,产能利用率仅在32.6%左右。

图片

沧州市政固定式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 张广田/供图

产品销售不畅问题亟待解决友翔再生是四川友翔集团下属单位,也是四川首家取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权的企业。2022年,友翔再生在成都市温江区投资3.5亿元建成了一座贯彻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生产基地。目前,友翔再生不仅可以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通过制砖机制成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绿色环保建筑材料,还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制成再生水泥稳定层、再生混凝土、再生砂浆等再生材料,年处理建筑垃圾可达60万吨以上。

“再生产品的推广利用是建筑垃圾治理最后一环,也是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关键问题。”魏华告诉记者,友翔再生深知当前所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对推进当地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自成立以来一直投入研发高质量产品。当前,友翔再生面临的产品销售受阻问题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在关宇看来,造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行业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有:相关政策实施细则的落地实施还需要时间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还在跟随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突破;意识和文化层面问题。关宇认为,虽然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在陆续颁布相关政策,但部分地区政策的实施细则还在落地过程中,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工程化市场应用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释放效能。而且,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且人们对于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的偏见仍然存在。

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但当前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代砂,作为中间产品用于制备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混凝土垫层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终端建材制品,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急需打开更高附加值利用的通道。

梁韬指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近年来,北京市下大力气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循环利用,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将弃土以工程回填、矿坑修复、土地平整、绿化覆盖等方式实施利用,弃料及其他废弃物通过再加工形成再生产品,同时大力解决再生产品推广使用难题。打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最后一公里”,目前存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认可度仍然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

针对如何打开销售渠道问题,张广田建议:一是政府层面要鼓励在房屋建筑、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等各类工程建设中优先使用再生建材产品,鼓励公路工程和预拌混凝土企业优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粗细骨料,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激励措施。二是行业层面要积极促进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标准体系的完善,并加强宣传引导,从而消除使用方疑虑三是再生建材产品始终是一个市场化问题,只有使再生产品与市场需求适配,实现产品多样化、高值化,才会对终端市场的销售和使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宇则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行业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相对复杂,需要政府、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合作,通过优化技术、建立标准、加强监管、制定政策等措施,逐步深入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行业的合规化、标准化、可持续化发展。

有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深圳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上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5月30日,深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关于支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95%,综合利用产品纳入深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建设、运营符合深圳市相关标准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经深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评定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按照项目专项费用投入的30%给予资助,资助金额上限为200万元。另外,对于年处理建筑废弃物能力达到50万吨(含)以上,生产的综合利用产品经第三方机构认定,并纳入深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目录的综合利用企业,按照综合利用产品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量及综合利用产品认定证书上所列明的建筑废弃物含量,每综合利用1吨建筑废弃物,资助20元,单个企业每年资助金额上限为1000万元。

除此以外,深圳还建立了建筑垃圾分类制度,对不达标的单位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对在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未分类处理的行为进行处罚。

同样,近年来河北省也在不断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规范,编制或修订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和再生骨料、再生产品标准,支持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的内控标准;加大再生产品推广,在政府投资的市政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房屋建筑中,优先使用符合质量标准或取得绿色建材标识的再生产品;建立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名录并定期发布,且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列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河北省还积极落实减税、补贴等政策扶持。

“除此之外,河北省还率先征集并发布了《河北省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目录》,组织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推广应用,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张广田说。

来源:中国建材报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3年05月19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