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1-18 浏览次数: 次
聚焦!看年产2000万吨大型砂石骨料项目如何实现 “一石三鸟”!
变废为宝增效益,化害为利护生态。近日在中电建长崃(浠水)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长崃新材料”)看到,原本混入废水中、被视为“废弃物”的细颗粒经过有效回收,摇身一变成了深受市场欢迎的高附加值特细砂。
“我们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把废水中的细颗粒回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特细砂后,不仅减轻了废水处理负担,减少了尾泥的排放量,还增加了效益,节省了土地,保护了环境,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长崃新材料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李卫超感触颇深地说。
工业固废成为“拦路虎”
对大型砂石矿山来说,每年产生的百万吨级石粉和尾泥等大宗固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长崃新材料也概莫能外。
据了解,长崃新材料投资开发的湖北省浠水县卧龙庵矿项目是湖北省重点项目,主要由矿山及砂石工厂、长胶廊道、码头等三大工程组成,总投资约30亿元。项目矿石储量约3亿吨,年产规模2000万吨。矿石加工采用“三段破碎筛分、棒磨整形制砂”全湿法生产工艺,产品为0-25毫米的机制砂石骨料,用于建筑、水利等行业。项目于2021年5月开工,2022年12月投产。
随着国内砂石矿权的持续投放,砂石产能显著提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砂石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状态,砂石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客户对机制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大型砂石矿山除剥离层外,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还将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固体废弃物将泛滥成灾,对砂石矿山造成危害。
“卧龙庵矿山部分矿石岩性特殊,生产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细颗粒,而客户要求机制砂小于0.15毫米,颗粒占比低于15%。因此,需进一步减少机制砂0.15毫米细颗粒含量,这将导致废水细颗粒偏多,不仅增大废水处理难度,还将增加滤饼排放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李卫超分析说,由于滤饼等尾矿产量巨大,生产成本偏高,同时给矿山排土场带来严重的堆存压力。长期积累下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还对矿山排土场增加安全风险。
技术创新蹚出新路子
长崃新材料项目一期2000万吨/年已正式投产运营,二期2000万吨/年将于今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全部投产运营后,每年将产生400万吨的尾泥、泥粉等固废。如何从源头减少固废排放、实现固废综合高效利用,无疑成为头等大事。
长崃新材料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大于0.045毫米的细颗粒物料在建筑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利于机制砂的级配优化。然而,在当前的湿法生产工艺过程中,这些细颗粒基本上都随着废水流失变成为了尾泥。这样的生产工艺虽然提高了机制砂石质量,但造成了砂石级配不合理,还因细颗粒的流失而增加了固废排放量。尤其是江浙和粤港澳等这些砂石主要消费地区,由于当地砂石矿山普遍采用湿法生产工艺,机制砂石中的特细沙普遍占比小,还需要购买特细砂或辅助料来调节级配,这样既增加了混凝土生产成本,也不利于提升混凝土质量。
长崃新材料针对角闪岩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细颗粒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决定对废水中大于0.045毫米细颗粒进行回收利用。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特细砂回收利用方案,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通过“旋流器+脱水筛”的组合工艺,将废水中的细颗粒转化为高价值的特细砂产品,经回收后的废水再进入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减轻了废水处理系统的负担,还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固废利用再启新征程
“细颗粒的成功提取并成功转化,不仅为特细砂创造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为绿色矿山设计人员和运行人员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对建筑骨料市场参与者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李卫超说。
据了解,长崃新材料在完成产品试验后,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成功将提取出的特细砂推向了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他们通过与用户沟通反馈,对优化机制砂级配、调整机制砂细度模数、增加骨料间密实度、节省混凝土制造成本等具有积极效应。
“更重要的是,通过该项目,我们学习到在矿山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求资源的循环高效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等手段,将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物质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李卫超表示。
目前,长崃新材料以此为契机,针对石粉、滤饼等大宗固废,正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把所有固废吃干榨净,发挥出更大效益。
来源:中国矿业报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