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1-02 浏览次数: 次
日本为什么没有建筑垃圾围城?
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生活水平也极高的发达国家,日本却没有人口大国和工业国家的通病——垃圾围城。目前日本每年每人的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比一些贫穷的农业国家还要低,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日本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可以说,日本这样一个大国的生存,就是紧密与垃圾分类绑定的……
被逼无奈的垃圾分类
日本的垃圾分类体系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的,不过在此之前,日本和垃圾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很久。
日本人口密集、面积狭小,且国内山地众多,缺乏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原地区,这就意味着日本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大规模地用土地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发达的垃圾焚烧厂就应运而生了。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垃圾焚烧厂的的数量占到了全球的70% ,国内有六成城市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处理。焚烧垃圾固然爽,但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当时日本空气中测得的二噁英水平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0倍,空气与土壤中的二噁英含量均严重超标。
终于,政府开始意识到垃圾问题还是要换种思路解决。80年代,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垃圾分类回收试运行办法,初步形成了一套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
进入90年代后,政府提出了提出3R概念(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并从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层面逐步完善了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
这3R原则也能看出垃圾分类回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再利用。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而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所以当然要最大化地利用。
生活垃圾经高温处理后可以用来发电,发电后产生的次生垃圾炉渣可以在灰渣综合利用厂的生产线上变成建筑骨料或环保砖,重新用来铺路、建房;那些废弃家电也能成为新的资源。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资源匮乏的日本才会在世纪之初相继推出《家电回收利用法》、《汽车回收法》等垃圾利用法,完善了其垃圾分类回收法规。
更“精致”的操作是扔垃圾。日本家庭的墙上通常贴有垃圾回收时间表,每周7天,每天回收垃圾的种类各不相同。住户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的固定时刻前,把垃圾送到指定地点,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为了让民众弄懂垃圾怎么分类,一些地方政府(如横滨)还推出了手机app,需要扔垃圾时打开app查询,就能获得垃圾的分类属性和应该怎么扔。App覆盖了生活中两万多种日常用品。
不过在呼吁民众环保这种事上,全世界的政府都一样,起到的作用限于呼吁和督促,关键还得靠民众“自觉”。所以垃圾分类的的贯彻落实,和日本民众的自发行动是分不开的。
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日本人能自觉到什么程度呢?大多数日本人对待垃圾有一个习惯,如果在外面产生了垃圾且没有遇到“合适的”垃圾箱,他们常常会把垃圾带回家之后分类扔掉。
完了
不仅要担心脱发
还要担心脱了发往哪扔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9年0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