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修建地下“高速公路”,成都拟规划1084公里综合管廊

发布日期:2018-05-29   浏览次数:

修建地下“高速公路”,成都拟规划1084公里综合管廊

 

1833年,世界上第一条综合管廊在法国巴黎诞生。从此,综合管廊在巴黎被大规模采用。如今,巴黎市区及郊区已修建综合管廊2400公里,位居世界之首。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综合廊道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都将构建“国内示范,引领西部,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新型城镇化综合管廊体系。

成都如何推进现代新型城镇化综合管廊体系的建设,就此采访了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陈顺治,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钟翔。

目前已建成高新区大源组团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就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相当于建设一条地下‘高速公路’,只要是铺设在城市地下的管线、空中线缆、都要从管廊中通过。”就综合管廊的定义,陈顺治向记者作出了解释。

​“目前我市已建成高新区大源组团地下综合管廊。”陈顺治介绍说,该地下管廊位于大源中环路下,与大源地下环形车道共建,地下一层为地下环形车道,地下二层布置地下综合管廊,支线部分延伸到各地块,形成了环+支线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总长约3公里。收纳了给水、电力、通信、再生水、冷凝水等管线。

据悉,成都市地下综合管道在规模上分成干线地下综合管廊、支线地下综合管廊、缆线管廊以及微型管廊四类。干线管廊可实现“通车”,即设计检修车道,用于管廊内部检测、维护、施工的专业车辆所使用。

全市规划综合管廊总长约1084公里

“成都市的地下综合管廊在建设推进中,一直注重因地制宜、创新突破,目前已形成了建设中的成都特色。”陈顺治介绍说,为构建“国内示范、引领西部”的综合管廊,成都市在地下管廊建设中已形成六方面的特色。

就技术规范层面而言,成都市在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严格遵循国家技术规范,充分考虑新旧城区、地理条件、道路断面等因素,实施差异化指标控制。在老城区及市政道路,扩建项目重点选用“小型综合管廊”、“微型管廊”和“缆线管廊”,旨在体现老城区的因地制宜性和经济合理性,合理布局小型综合管廊形式,“例如即将改造的成都市一环路改造工程中道路两侧全线规划设置微型及缆线管廊,入廊管线为电力、通信及配水。”在新区新建道路项目结合干线市政廊道重点选用“大中型综合管廊”,其他类型管廊作为有效补充,旨在体现新区的高标准、科学性和现代化。而成都“东进”区域则要建设机场南线综合管廊,入廊管线分别为高压电力、低压电力、通信、燃气、输配水管等。

从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了大小相宜、深浅结合、分合有序的原则,形成了符合实际的建设标准,增强管廊建设的科学性;从建设实施层面,按照全市建设一盘棋的“大统筹”理念,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市政工程、河道改扩建、轨道交通建设,同步实施管廊工程,避免重复开挖。

“大力推行工业化施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钟翔谈到,“市成都目前已有不少管廊采用了工业化预制拼装以及非开挖技术进行地下综合管廊的修建。”以日月大道地下综合管廊为例,此管廊全长约5.5公里,采用工业化预制拼装段长度约为1.7公里。“通过工业化预制管件拼装管廊主体,大幅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缩短了建设工期,降低了施工产生的环境及噪音污染,极大降低了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建设成本,减少交通组织影响。”

“构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地下管线智能管理系统是最后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钟翔介绍说,智能管理系统就是通过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将监控硬件、BIM、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融合在一起,以保证管廊运营维护效率和稳定性。“例如管廊巡检机器人和智能传感器全天候巡查和检测,检测管廊的‘身体状况’,当发觉‘身体不适’时,立即向管理人员发出求助信号,请求‘医治’,避免管线事故的发生。同时,管理人员还将运用BIM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的管理界面模拟管廊运行状态,可以对管廊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一个预判,防患于未然。”

据了解,目前,市相关部门正在加紧修编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按照“满覆盖、三结合、四提升、分类入廊”的原则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全市预计规划综合管廊1084公里。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8年05月29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