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8-08 浏览次数: 次
四川环保风暴袭来!21个市(州)环保督察全覆盖,自揭8924个各类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以后,四川省委常委会先后15次集中学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持续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在环保领域发起了一场蜀山川水保卫战。
2016年以来,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内环保督察,完成对21个市(州)环保督察全覆盖,梳理了8924个各类环境问题,全部对外公示公开,自揭伤疤,勇啃环保硬骨头,着力建设“美丽四川”。这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也付出了相应代价,碰到相当难题。
第一篇 蜀山川水保卫战
四川省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我年轻时那条河水清得很,几十种鱼,估计再过些年,又能看到喽。”74岁的沐川县底堡乡村民李继清望着山下的龙溪河,如是感慨。
沐川是四川乐山市下辖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森林覆盖率高达77.34%,以竹居多,竹资源的采伐加工,尤其是采竹造纸,成为当地百姓上百年来的主要生活来源。
不过,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散布于沐川的上千家作坊式小造纸厂,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小造纸厂聚集区域的河流,河水浑浊恶臭,废水排入周边区县后,形成跨界污染。
从去年年底至今年6月20日,在前期摸底调查基础上,沐川县全面启动了关闭小造纸厂工作,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累计关闭小造纸厂1247户,彻底结束了沐川县的百年小纸厂历史。
▲沐川县底堡乡,被关停的小造纸厂
沐川关闭小造纸厂是四川省挂牌督办的10个突出问题之一。这是四川大力推进环保工作的一个缩影。
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出“绿色发展决定”,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以后,四川省委常委会先后15次集中学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召开了21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13个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改革方案。四川持续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和具体化,2013年提出‘美丽四川’建设目标,2014年,四川省委决定取消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57个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2015年,四川把绿色发展列入‘十三五’规划建议;2016年,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并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今年全面出击,让四川生态建设更上台阶。”于会文说。
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战役。为打赢这场战役,四川省自2016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内环保督察,完成对21个市(州)环保督察全覆盖,梳理了8924个各类环境问题,全部对外公示公开,自揭伤疤,自我开刀,不留退路。
►自曝8924个问题
走进四川省环保厅,一种紧迫感迎面而来。在主会议室的墙上,悬挂着5幅醒目的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作战图,四川省21个市(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役的作战目标、路线、战役保障等,都作了详尽标注。在作战图下方,则是定期更新的进度报告。
▲四川省环保厅内,“三大战役”挂图作战
省环保厅总工程师赵乐晨说,这样的作战图和进度报告,同样挂在各个市(州)、县、乡、镇甚至一些村的环保工作部门。而且,根据各自战役的特点,各地的作战图又分别作了任务和方案的细化与分解。
与以往一些地方环保工作由环保部门负责为主不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三大战役”和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从省、市(州)、县一直到各乡镇,各层级的党政一把手、二把手,就是各层级三大战役的组长、副组长。
这些职务都不是闲职,污染防治的工作和责任实实在在落到部门和人头上。以自曝8924个问题的环保督察工作为例,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12位副省级领导分别担任督察组组长,发改、公安、国土等22个成员单位全部参与。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尹力也带队出征,到一线督察。
督察工作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走走看看,而是真刀真枪地下沉督察、重点督察,夜查、突查、暗查、“杀回马枪”,不打招呼、出其不意。每周调度环保督察情况,发现问题或整改不力的,约谈一把手,挂牌督办,严肃追责问责。
▲资中县龙江镇垃圾临时堆场整改对比
四川省环保厅督查办主任甘晓英介绍,省环保督察以来,督察组对799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个别谈话,约谈52人,向市(州)移交了42个需要追责问责的环境问题线索,向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移交了5个线索。各地已经对232人进行了追责问责。
虽然自我开刀、“自曝家丑”被一些人指为“丢人”,但效果显而易见。根据四川环保厅提供的数据,截至7月14日,全省梳理的8924个环境问题,已经整改完成80.5%。成都、南充、遂宁、广元等13市整改完成率高于80%,其余市(州)的整改完成率也在快速提升。
►壮士断腕背后的压力
向环保问题宣战,忍痛断掉一些当地人的“财路”甚至是生活来源,无论是对地方政府以及百姓而言,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距离成都180公里的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一方面是全国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青山绵延,空气清新,另一方面,保护区内有30座小水电站和14家矿山企业,对保护区生态造成较大破坏。
为全方位整治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在前期调查摸底基础上,今年以来,眉山市洪雅县全面启动了对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项目的全面排查和综合整治,截至目前,14宗矿权全部关停,30家水电站关停29家(其中1家因涉及9户、22名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暂未被关停)。
洪雅县副县长杨曲冰说,前期县里组织调查组,上门调查保护区水电站资产、股东、经营、手续等情况时,工作非常不好做,30个小水电站,涉及400多人的生计问题,背后的业主和股东更是不计其数,关停势必影响这些人的生活来源和利益。
和沐川县同属乐山市下辖的夹江县号称“中国西部瓷都”,自1987年发展起来的夹江陶瓷产业,已经成为四川一大生产基地,全县规模以上陶瓷企业98家,从业人员及辅助产业人员近12万人,2016年集群销售收入260亿元,为夹江县民生温饱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
不过,传统使用煤炭作为能源的陶瓷制造业属于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也是夹江县主要污染源之一,近两年群众投诉增多。
为化解陶瓷业污染“围城”,2016年四季度,夹江县全面启动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关停271座煤气发生炉、70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66家企业完成“煤改气”,削减总污染物排放25%以上。
夹江县副县长廖建章提到,这些成果表面上看是几个数字,但背后,政府、企业以及百姓在短期内,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夹江县全县实现税收7000万元,同比下降超过三成。盛世东方陶瓷总经理胡灵提到,企业为了配合完成“煤改气”技术改造,每条生产线的成本增加了近2000万元,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不要污染青山绿水的GDP
为保护四川百姓祖祖辈辈生存的环境,短期的代价和牺牲不得不付出。
杨曲冰介绍,洪雅县整治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环境问题的态度非常坚决,毫不手软。从启动整治清理工作开始,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9家水电站的关停工作。保护区内矿区关闭后需要恢复的294亩植被面积,截至目前,已恢复251亩,剩余43亩7月底前也将全部恢复植被。
据悉,夹江县推进“煤改气”的态度和力度同样强硬,在今年的整改工作中明确提出,“不要蒙尘的GDP,不要污染夹江青山绿水的GDP,不要违背35万夹江人民意志、损害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GDP。”
沐川县底堡乡副乡长邹朋说,一些群众对此同样有一定认识。造纸户李林最开始有些抵触情绪,乡里干部来做工作,闭门不见。反倒是其父李继清通情达理,主动给儿子做工作,告诉他,“这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不是只关你一家两家,是要全部都关闭。国家要保护环境,要看到这个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央的要求亦是人民的嘱托,此前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川向自己开刀、自曝家丑的决心和勇气,也由此而来。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四川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共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任务;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同时关停小火电机组138万千瓦,超额完成中央下达任务。关停小水电,坚决禁止新上新上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项目,坚决禁止新增任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项目,坚决禁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和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
►苦日子与好日子
自查自纠8924个环保问题后,变化相当明显。
奋战在一线的环保部门人士对此感受颇深。赵乐晨说,以前环保部门一直是政府机关中的“弱势部门”,现在,环保成了省里面的第一要务,许多其他部门的同事跟他开玩笑说,“老赵,你们环保部门现在风光啦,下个通知,所有部门都得迅速执行,再也没人敢推诿啦。”
赵乐晨笑道,风光不风光不好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环保工作的确比以前容易推进了,市长、县长都成了“环保市长”、“环保县长”,现在真的是落实环保工作和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时期。
在他看来,另一个真切的感受是,工作好开展,硬骨头一个个露出真面目,任务越发艰巨,环保人的“苦日子”也来了。环保战线基本上是全线超负荷工作,不管领导不领导,均下到一线开展工作。
今年6月9日,资阳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刘应举因连续加班疲劳过度,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逝世。
所有这些努力和牺牲,都不是白白付出的。
从污染防治成效来看,数据体现得最为明显,四川省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均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四川省环保厅提供的数据,2016年,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有5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全省PM10年均浓度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12%,未达标城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0%,两项指标连续4年呈下降趋势;全省地表水8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72.4%,劣Ⅴ类断面水质由2015年的13%下降至5.7%。
民众的切身感受更能直接说明问题。去年还是全国雾霾“率先发生地”的成都,今年已经成了市民在朋友圈晒蓝天的首选之地;在洪雅县,“最美桌山”正重现秀丽,被水电站截断的水流逐渐恢复;夹江的灰霾天气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所替代。
李继清所期望看到的河清水绿鱼肥,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绿色发展新引擎
除了百姓最为直观的“天蓝、山青、水绿”获得感,对于四川省而言,通过环保工作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也已经出现向好的苗头和趋势。
杨曲冰说,瓦屋山的小水电站关闭后,洪雅县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援助生活困难职工,积极引导职工再就业。与此同时,自2012年起,瓦屋山就已封山“闭关修炼”,着重在交通、接待功能特色景点进行打造,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对外展示性开放,为洪雅的康养旅游产业再添“绿色发展引擎”。
在洪雅林场内的玉屏山景区、林场附近的柳江古镇等一大批景区已经打造完毕,附近原本贫困的七里村吃上了旅游饭。“成都的、重庆的(游客)都有,大家都喜欢开车过来耍。”当地村民刘义菊说,如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有了私家车。
夹江胡灵的陶瓷厂“煤改气”之后,虽然单条生产线成本投入增加上千万元,但他告诉记者,这也倒逼自己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生产线技术改造等方面痛下决心,转型升级。
“传统的陶瓷制造门槛低,技术粗放,整体毛利只有3~4个点,早该升级改造了。现在‘煤改气’,虽然短期增加了成本,但我通过引进新窑机设备,改进能源使用效率,一算下来,收益反而能抹平这部分技改投入。”胡灵说。
夹江县的整体数据也反映了这一量和质的变化。今年一季度,夹江县缩减了陶瓷生产线8条,同比下降12.3%,但陶瓷企业的产值反而同比增长22.93%,达到88.32亿元;工业总产值也同比增长23.41%,达到56.73亿元。
在成都双流区,因飞机噪音干扰而集体搬迁到幸福新村的村民,在双流区政府的规划引导下,正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在幸福美丽新村建造乡村度假酒店,由村民们出土地,招商引资,进行乡村酒店修建,实现村民共同经营,既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从整个四川省的综合数据来看,四川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15万亿元,休闲农业综合性收入达1150亿元、居全国首位;大力发展高端现代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达6900亿元、占工业比重17%,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3.268万亿元,增长7.7%,环保成为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有力抓手。
虽然还只是阶段性的转型升级成果,一些转型还面临新的困难,但在赵乐晨看来,这些成果至少说明,通过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绿色生态的发展路径,是一条可行的路,也是一条必须走的路。
第二篇 德阳“移山”记
一场面向4000万立方米磷石膏废弃物的“总攻”正在进行。
四川德阳,绵竹市郊,龙蟒磷化工厂2号堆场。
眼前一座秀丽青山,山前溪流绕行;不远处一行白鹭飞来,越过鱼塘农舍。外人几难想象,这里曾是绵竹市最早存放磷石膏废弃物的堆场之一,几百万吨灰蒙蒙粉末状的膏体堆积成山,横亘此处,随风扬尘、入水为泥,成为沉甸甸压在老百姓心头的一座大山。
如今,灰黑色的山体经过固定、防渗、覆土、绿化等一系列无害化处理,已经变身绿色景观,龙蟒磷化工厂甚至筹划将此处建为企业的疗养中心。
不只是龙蟒磷化工厂,也不只是绵竹。2017年3月18日,穿心店磷石膏堆场整治工程打响了什邡市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第一枪,拉开了磷石膏两年整治攻坚的序幕。
这里是德阳最大的磷石膏堆场,几十年积累的1500多万吨磷石膏临河堆放,几乎把河道都占了一半。当地喊出“埋葬磷石膏,打造新景观”的口号,不但计划把绵延的几座磷石膏堆山改造成青山,还引进了深圳的一家公司,着手把这里打造成旅游点。
“再过两三年,这里将是一片青山绿水,大家也慢慢会忘记灰尘蔽日的昨天。”分管环保工作的什邡市副市长何泽新望着远处,信心满满。
一个一个的磷石膏堆场,是昔日德阳磷化工发展留下的灰色疤痕。在四川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四川”的大背景下,德阳向4000多万立方米的废弃磷石膏发起了最后“总攻”。
►4000万方历史欠账
德阳市是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类磷化工工厂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而作为生产高浓度磷复肥时产生的一种工业副产品,每生产1吨湿法磷酸,就会排出约5吨磷石膏。这些磷石膏无法消耗,利用价值低,只能废弃。经过多年的累积,德阳全市形成了17座磷石膏堆场,存总量超过4000万立方米,占全国总堆存量的12%。
巨量磷石膏的堆存,成了最让德阳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头疼的环境问题:除占用大面积土地外,还带来了粉尘污染、滑坡、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2017年,四川省将磷石膏的堆积列为省内十大环境风险事项之一,决心将这个绵延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
绵竹和什邡,是德阳辖区内两个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如今自然成为治理压力最大的地方。
40出头的石磊是绵竹市分管环保的副市长。上任伊始,他分管经信、发改、统计、住建、环保等近十项工作,如今,为了保证绵竹市环保工作的推进,市里决定把其他工作都分走,让他一心一意把环保和生态治理工作抓起来。
“工作量可是一点都没减少。”冒着36度的高温,刚从新市镇磷石膏堆场整治现场赶回来的石磊搓了搓自己的脸,好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点。绵竹市内的9个磷石膏堆场他不知走过了多少趟,每个堆场的位置、形状、处置进展都能描述得清清楚楚。
同属德阳、紧邻绵竹的什邡,也面临严峻的磷石膏处理问题。境内的6个堆场、2179万吨磷石膏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何泽新甚至把办公室搬到了环保局,还自封“环保局第一副局长”。
“磷石膏的处置是重中之重。”他说,自己从过年到现在,没有休过一次双休,没有准点下过一次班,深夜突击检查、连夜写处置方案更是家常便饭。
繁重的工作量背后是巨大的历史欠账,也是德阳对多年来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做出的深刻反思和根本转换。
石磊曾任绵竹发改委局局长,主抓发展工作多年。环保局局长胡敏,几个月前还是新市镇党委书记,而新市镇是绵竹市主要工业镇,也是磷化工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
两人工作角色的变化微妙地反映出当地在发展思路上的转换。回想起以前的工作,胡敏说,“以前在新市镇当书记,关心的都是产值、利税,好多项目还是我引进的。现在又要我一家一家去督、去谈,要求他们停业整顿、甚至关厂转业,这个过程的确痛苦。”
►对“经济命脉”下狠手
痛苦远不止于此。
绵竹有磷化工企业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磷化工产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占全部工业45%以上,至少有3万人在这条产业链上就业谋生,把它称之为绵竹的经济命脉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在环保压力的倒逼之下,这条发展——污染的路径必须打破,生态命脉比经济命脉更重要。
今年以来,绵竹对磷化工产业下了狠手:对渣场用地申请一律否决;到今年年底,不能新增磷石膏堆存量,对磷石膏废渣不能达到产销平衡的企业,全部限产甚至关停整改。目前市内5家化工厂,已有3家实现了产销平衡。
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基本上停止了磷矿开采,特别是对于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保护区等保护区内的157个矿点全部关停,雨季过后不予恢复开发。
整治磷石膏,一方面需要减少甚至断绝新增量;另一方面,需要妥善处理已有的堆存量。
什邡地处版块交接地带,2008年“5·12”大地震,什邡的穿心店严重受灾。当地宏达公司的一家磷化工厂的一座磷石膏堆山正处于穿心店灾区,厂房坍塌、工人遇难,这座体量巨大的磷石膏堆山也被晾在了那里。
更严峻的是,地震带来的局部地质变动,使得这座堆填区正临河道,一旦发生暴雨,磷污染物就自然地被冲刷进入河流,严重污染水质。
如今,9年多时间过去,这个磷石膏堆填区已经开始了新时期的重建工作——重建绿色家园,恢复生态平衡。
什邡的想法是配合穿心店地震遗址的建设,利用磷石膏堆场的特殊形态,建立一个主题公园。将堆场集中整治覆盖草坪,打造新生人造景观,两年以后,这片堆场将会变成一个高尔夫训练场地,一座体育主题公园在此建立。配合着原有运磷矿的铁道改造成的森林小火车,主题公园、穿心店地震遗址,和四周绵延的青山,将连接成一道人工与自然结合的风景线,吸引各地游客观光旅游,让昔日的废渣场涅槃重生。
►变废为宝的治本之路
德阳对磷石膏的治理探索还在不断深化,综合利用、化废为宝显然是一条更高级、更根本的路径。
最早,他们把磷石膏作为水泥缓凝剂加以利用,但是使用量很小,且随着水泥行业产能下降、价格下跌,缓凝剂的利润也持续下跌。当地又开始探寻把磷石膏作为建材原料的方法,但磷石膏硬度差、透水性强,并不是建材的好选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绵竹、什邡两市政府多次走访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专业研究团队,寻找新出路和方法。
绵竹三佳饲料有限公司是绵竹重要的磷化工厂之一。在政府严格要求企业自行治理磷石膏废料的压力下,三佳公司开始涉足磷石膏建材产业,先后投资6亿元,建立起一整套磷石膏粉、石膏砖和石膏板的生产线。到今年,整条生产线可消耗磷石膏50万吨,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甚至,在磷矿资源开发受限、原料提价的形势下,磷石膏建材生产已经占到工厂一半以上的产值,不仅实现污染物产销平衡,还补贴了磷化工主业因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亏空。
什邡在磷石膏的综合利用上起步早,走得远。什邡市市委书记季涛说,目前全市有7家磷石膏综合加工利用企业,设计年消耗磷石膏能力310万吨,去年实际消耗磷石膏148万吨,已经实现了消耗大于产生量。
同时,从福建引进投资6亿元的华麟科技项目,利用磷化工建材透水性强的特点,将磷石膏砖改造为园林盆景设备,在磷石膏空心砖上种花,不仅美化环境,还节约灌溉用水,废弃矿渣变身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德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周丽姬说,目前,德阳市涉磷企业新增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已达到53.7%,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计划到2018年达到100%,实现“产销平衡”。
同时,德阳市将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成一批大规模高附加值的产业示范项目,培育壮大10—15个磷石膏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引导磷石膏综合运用向多途径、大规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移山之战 久久为功
消除数十年的污染顽疾绝非易事,而紧迫的环保要求、严格的环境约束更是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两难。
绵竹的磷矿石储量达1.7亿吨,但90%以上处于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大熊猫保护区内。按照规定,保护区内的157个矿点全部要关闭,涉及28个采矿权,18个探矿权。
“这里面有24个采矿权是由省国土资源厅审批的,当时批准的时候合理合法合规,现在因为被划进了保护区,就要一刀切关停,矿主们被断了生路,肯定不乐意。后续的补偿或者赔偿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涉及到的几千矿工的就业出路更要妥善考虑。”德阳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
磷矿大量关停,也让当地磷化工企业面临生死考验。“我们的矿石库存只够使用3个月,以后所有的磷矿石都将从外地购进,每吨矿石光物流成本就要增加50元以上,还要承担矿石价格上涨的风险,这对企业是很大的考验。”三佳化工厂一位负责人说,规模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就更难生存,据他所知,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考虑迁出绵竹,另寻发展之地。
传统磷化工的萎缩必然会给当地财政带来压力,也会带来民生考验。
为了吸纳从磷化工企业和磷矿上转移出来的就业人口,绵竹正在引进实施一个锂电池项目,预计明年可达到50、60亿元的产值;同时,当地也在与江西上饶竞争汽车研究院的汽车试验场地建设项目,石磊盘算着,“竞争成功的话,至少能让运输矿石的司机到试验场去当驾驶员嘛。”
什邡面临同样的难题。何泽新提到,前一段按规定对两个磷化工工厂进行关停整顿,“其中一个企业可能涉及破产清算的问题,可企业还有1000多职工需要安置。”
要消除数十年发展留下的积弊,对任何一级政府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对四川来说,决心已定,方案已出,如何按照中央和全省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德阳的实际情况,既妥善处置、利用好磷石膏,又能实现经济社会稳定、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与不懈努力。
第三篇 环保“蜀道难”
►“蜀道”再难,终须迈过。
所有人都知道,环保是块硬骨头。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环境污染源,往往是当地政府的GDP来源,要整改要关停,就等于税收没了,GDP也没了。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转型地区,粗放的污染大的项目,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养活着成千上万人。要搞环保,就是“断人财路,夺人生计”。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著名的产业基地,污染问题往往与当地“名片”伴生,数十年的发展也是数十年的问题积累。要搞环保,就得向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开战。
推诿扯皮、走走形式、纠缠闹事……类似种种困难,也接踵而至。
放到全国,四川不算环保问题最严重的省份,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面临的环保压力和硬骨头,一点不比其他省份轻、少: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草地湿地退化、沙漠化、石漠化等现象突出,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四川多地调研走访,不少环保部门人士有这样一个共识,其他省份有的共性环保问题,四川几乎都有,其他省份没有的一些问题,四川也有。四川的环保工作,“压力山大”。
然而,“蜀道”再难,终须迈过。
►不只是环保的问题
2016年以来,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内环保督察,完成对21个市(州)环保督察全覆盖,梳理了8924个各类环境问题。
从整体数据上看,四川“自曝家丑”后的整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7月14日,8924个环境问题已经整改完成80.5%。
对于已取得的胜利,四川省环保厅总结出来一条最主要经验,就是不把环保问题仅仅当环保问题来治理。
四川省环保厅总工程师赵乐晨说,“一直以来大家总认为环保就是环保,出现污染了,关停并转了事。但这么多年下来,大家已经有共识,绿色发展不仅是环保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综合管理,需要协同各部门系统去解决、去推进。”
据悉,为了推进环保工作,四川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任组长、省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四川省环境保护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12位副省级领导分别担任督查组组长并亲自带队,发改、公安、国土、环保、住建以及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省环保督查工作小组的22个成员单位全部参与,多部门联动,协同配合。
“当然,光有理念上的转变和组织保障是不够的,要督促并真正将权责落实下去,不至于又变成走形式,还需要不断创新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四川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忠说。
比如,在环保工作上实行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肃问责追责,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明晰各层级负责人尤其是一把手的环保任务和责任,把环保工作从环保部门真正上升到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和问责层面。
这些制度不仅从根上基本杜绝了一些地方干部和部门“踢皮球”的现象,还让环保成了许多市(州)的第一要务。在乐山市夹江县,分管公安、环保等多项工作的副县长廖建章称呼自己为“环保副县长”,70%的精力都用在环保工作;在什邡市,副市长何泽新则自封“环保局第一副局长”。
►不仅靠人,也靠高科技
顶层设计的核心是明晰权责、完善制度。到了环保执法一线,面对各个领域五花八门的问题,环保工作就成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四川省环保厅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雷毅说,较之早年间,如今环境违法行为呈现出隐蔽化、多样化和高科技特征,明目张胆违法排污的少了,偷摸隐蔽的违法排污多了,环保执法和查处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一些企业钻空子,白天和工作日按规矩来,晚上和节假期偷偷排污;四川省环保执法队伍总共就2000人左右,算上四川48.6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每个人要负责成都三环内大小的区域,人力相当吃紧。”雷毅说。
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无人机、智能监测仪等高科技手段,就成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的最佳选择,它们能为监管执法安上“火眼金睛”。
据雷毅介绍,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曾发现一个食品加工排污单位外排污水,但始终大门紧闭,还养了几条狼狗,执法人员难以靠近。后采用无人机航拍取证,发现该排污单位的曝气池等治污设施均静置未用,据此拿下实证,对排污单位依法查处。
除了无人机,四川环保工作人员津津乐道的还有投放在马路上的机动车尾气遥测车。一线执法说,在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专项检查行动中,这些遥测车可更有效地发现污染源,加强现场抽查和视频监控,极大地减少了人力工作量,显著提高了排查效率。
除了环保执法,常规的大气、水、土壤等数据实时监测,四川也用上了高科技的智能监测系统。
省环保监测总站站长杜明介绍,在空气质量监测上,依托现有四川省空气质量监测及预警预报管理平台,环保部门初步实现了从近地面监测、地基遥感和星载监测数据的融合,强化了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空气质量“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能力,初步建立起了集“监测监控-预报预警-污染防控-质量管理”为一体的先进技术体系。
环保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四川省21市(州)的环境执法部门目前都配备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还建立起利用大数据监测水、空气的智能管理系统,再配合执法力量夜查、暗查、节假日查、交叉检查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分波次不间断地组织实施攻坚战和歼灭战。
雷毅提到,截止6月30日,全省环境违法立案4829件,已处罚3748件,处罚金额2.26亿元,超过2016年和2015年两年罚款的总和。“罚款不是我们的目的,罚款总额也不是越多越好,我们最终仍是希望守法成为常态,看到守法的企业越来越多,违法的越来越少。”
►走群众路线
顶层设计和技术保障可以说是四川搞环保工作的大框架,而具体到行动路线,在四川各地调研,听到最多的还是人们熟悉的—群众路线。
一些环保干部说,当下群众已经对绿色生态环境有高度期待,认识到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护者。
所以,要想减少环境违法行为,必须动员群众,让每个人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
这里的动员,很大一个工作是深入基层的宣传工作。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说,今年以来,四川省环保厅联合宣传、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不断加大绿色发展的社会宣传,尤其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宣传,大力开展环境教育和公众环保开放日活动。
在乐山市沐川县,为了配合当地关闭小造纸厂的工作,各乡镇在山间田野派出了环保宣传车,宣传单、小喇叭,各种土办法齐上阵,宣传违法造纸污染危害和环保重要性。
沐川县环保局局长李万书说,别看方法不太高大上,但效果非常好,以前沐川虽然也多次关闭小造纸厂,但无一例外都出现反弹和群体性事件,但这一次关停,居然罕见地没有发生一起上访闹事事件。
如果说全民参与是绿色保卫战的胜利基础,那么基层干部就是四川这场保卫战的主力军。
成都双流区今年启动了区内“三无”工业企业的整治工作,这些“散乱污”企业有单子就开工,常常在晚上和节假日和环保工作人员“打游击”,要抓到企业的排污现场相当不容易。
为了抓证据,一线环保工作人员从白天执法到深夜在企业蹲守,就这样一个一个硬骨头啃,截至目前,取缔、整改、搬迁了区内800家“三无”企业。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其他市县。“我们有的同志每天休息三四个小时,连续工作17、8小时也是常事。”德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周丽姬告诉记者,“没有基层干部一个点一个点啃硬骨头,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
►阵痛如何化解
什邡市环保局局长杨兵说,四川省的这场绿色保卫战目前已经解决了不少老问题和硬骨头,让四川越来越朝着“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发展。
但这场战斗还处在攻坚阶段,据悉,四川在收获绿色保卫战果实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棘手而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环保与发展出现短期冲突,鱼与熊掌短期内难以兼得。
李万书介绍说,已经在6月10日前关闭了上千家小造纸厂的沐川县,还是四川88个贫困县之一,今年面临全面脱贫摘帽的任务,本就不富裕的县财政收入,已经大部分用于脱贫攻坚,环保工作的资金缺口近亿元。
“我们今年要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但关停造纸厂的确影响到了乡民收入,一些人靠造纸脱贫,造纸厂一关,又返贫了。这也是我们工作不好推进的主要原因。”作为沐川县底堡乡的副乡长,邹朋很清楚百姓的顾虑。
71岁的邓仕平是底堡乡人,家里开了20多年的小造纸厂,每年刨去人力、材料成本,可收入1万到2两万元。对于政府关闭造纸厂的决定,邓仕平在表达“大力支持国家环保政策”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收入来源隐隐发愁。
“我们在以前的物料池里养鱼,还在县里开了个蛋糕店,勉强糊口”,邓仕平44岁的儿子邓昌讯说,“我们自己蒙头乱撞还是不行。”
李万书说,群众和县里的困难实实在在,清清楚楚,不能否认短期内环保与脱贫存在一定冲突,但总不能继续靠污染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
“我们初步考虑过为村民的产业转型做出引导和专业培训,比如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具体的细则还在规划中。”她说,“除此之外,县里面也在积极向省上争取汇报,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类似的情况,夹江县副县长廖建章也提到过。他说,夹江县以陶瓷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煤改气”工程让企业和政府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接下来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想了一些办法,但仍要看后续效果。
虽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帮百姓、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让环保与发展共进,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积弊,仍需继续探索更有效的解决之道。
►跨省治理之难
由于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的传播扩散具有跨区域性,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跨省治污成为四川省搞环保工作面临的新难题。
据了解,近两年来,四川省环保厅统一指挥、协同处置过“广元嘉陵江跨省锑污染事件”、“广安御临河跨省突发环境事件”等大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以嘉陵江锑污染事件为例,污染的起因是甘肃省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发生砂泄漏,造成嘉陵江及其一级支流西汉水数百公里河段锑浓度超标。
锑污染事件发生后,位处下游的四川省广元市城区50万人的生活用水受到极大影响。为解决污染事件,四川省环保部门联系甘肃、陕西两省相关部门,耗时逾20天,投入应急资金超过5000万元。
赵乐晨说,一起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往往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无力、财力开展处置。而环保部门作为牵头处置单位,人力物力资源有限,常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更不用说跨省操作了。
“因为各省审批要求等规定不统一,跨省治污经常面临流程复杂、耗时冗长的问题”,他说,“但水、大气这样的环境问题往往跨省域、区域扩散,它们可不管你是四川还是哪里。”
但赵乐晨也提到,鉴于现阶段四川省环保厅已逐步建立起各部门协同机制,再加上对智能监测系统的使用,已经能够比以前更快处理跨省污染问题。“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处理的嘉陵江铊污染事件。”他说。
四川省环保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陈维果介绍,铊污染事件中,在川陕两省的协同作战、科学处置下,1天内实现恢复性供水,3天内排查锁定污染是汉中锌业铜矿有限责任公司,7天解除应急状态,可以说是跨省治理的标杆。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进一步优化区域间、省域间的环境治理机制和能力。”赵乐晨说,在很多具体的污染问题上,这还需要省与省之间,乃至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
“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是终将被克服的。”对这场绿色保卫战,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充满信心。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