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6-20 浏览次数: 次
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陈吉宁为北京建工点赞
为避免疏解腾退后的建筑垃圾给环境带来二次影响,北京市朝阳区引入全国首例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可将朝阳区疏解腾退中的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
据了解,在砖瓦、混凝土为主的建筑垃圾中,混杂着塑料木制品、保温材料等杂质,传统建筑垃圾处置工艺可是束手无策,它们只能处理不含杂质的“高纯度”混凝土类物料,其他处理不了的就只能填埋了。而此建筑垃圾处置全封闭配套设施不仅都可以处理,而且经过精细化的分选处置技术后,能使90%以上的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
这个全国首例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被朝阳区最先引进到了孙河地区。而之所以引入这条生产线,是因为伴随着朝阳区疏解速度不断加快,面积不断扩大的现状,各类建筑垃圾也随之增加。来自朝阳区的统计显示,今年,计划拆违750万平方米,力争拆除900万平方米。经测算产生的建筑垃圾规模预计将达到400万吨,如进行外运填埋,按20米深计算,至少占用13万平方米的土地来进行消纳,相当于约19个标准足球场。不仅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运输过程中的遗撒、运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更是造成“大城市病”的诱因之一。这样虽然疏解、拆迁的任务完成了,但后续处理没跟上,没有形成管理的有效闭环,从而引发新的环境问题。
这套设施占地 76 亩,由一条预处理线、一条建筑垃圾简易处置线和一条建筑垃圾综合处置线组成,年最大处置规模71.8万吨,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最高可达97%。项目同时配套建设了1条再生道路材料生产线,以建筑垃圾转化的再生骨料为原材料,生产再生产品并投入到朝阳区湿地公园等后续工程建设中,就地“变废为宝”,形成朝阳区域内建筑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
今年,北京市朝阳区提出了“前端拆迁——中端处理——后端再利用”的理念,充分调度社会力量,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在全市创新性采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对产品定价、再生资源产品开发和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综合性安排,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彻底改变建筑垃圾填埋、堆积的老路,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自生产线投产以来,已经为孙河地区处理转化建筑垃圾8000吨,目前由再生骨料制成的步道砖已经投放到温榆河森林湿地公园以及孙河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6月11日,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前往朝阳区孙河乡,实地调研由北京建工设计、建造、运营的全国首例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全封闭配套设施项目。市领导隋振江、卢彦一同调研。朝阳区区委书记吴桂英、区长王灏与北京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彬彬,总经理樊军,副总经理兰慧宾等参加。
在项目现场,陈吉宁登上参观平台,通过沙盘、展板、样品展示以及现场工艺线运转实时监控等详细了解了棚改现场建筑垃圾处置全封闭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陈吉宁表示,这套设施与将建筑垃圾外运填埋的传统方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能有效解决运输过程中的建筑垃圾遗洒、尾气等二次污染问题,同时经过处置的建筑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加工成为透水砖等再生产品,继续运用到后期的工程建设中,代表了节能、环保、资源化的产业新趋势。
陈吉宁详细询问了朝阳孙河棚改现场建筑垃圾处置全封闭配套设施的建设周期、处置规模、项目成本等情况,希望北京建工继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中积极旅行国企责任,充分发挥创新优势,通过项目实践尽快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技术与模式,为城市“留白增绿”、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做贡献。
朝阳孙河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全封闭配套设施项目是由朝阳区政府主导的,为完善城市功能而定向授权的临时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及再生产品生产、推广使用体系,实现棚改、拆违产生的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对建筑垃圾进行最大程度的“再利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朝阳孙河棚改项目。今年3月市委书记蔡奇在项目现场进行调研时就指出,这种模式要在全市大力推广。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再次来到项目调研,更加坚定了北京建工履行国企责任、积极承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的信心。此外,北京市住建委也在项目召开了现场会,大力支持产业发展。
下一步,朝阳区将在十八里店、东坝等地区同步建设推广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进一步提升资源化利用率。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