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设国内综合性最强的地下综合管廊

发布日期:2017-05-22   浏览次数: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设国内综合性最强的地下综合管廊

 

外国大片里可以“飙车”的地下管廊,北京也将有。从北京市政路桥集团获悉,其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四标月底将正式开始开挖18米深的管廊坑槽,建设直径达12米的三层综合管廊,是目前国内最大断面的地下综合管廊。

该项目将除雨、污管道外的八大类十八种地下管线纳入其中,并配合先进的运维管理系统,局部还将具有科普参观展示功能。建成后会成为国内综合性最强的地下综合管廊。

管线入住地下“豪宅”

在运河东大街附近,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四标工地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这栋小楼的每一层都有近四米高,七八个“房间”里面,“居住”着各种颜色的粗细不同的管线,有序地把包括给水、燃气、电信线电视、电力、再生水以及常规市政再生水、高品质再生水在内的多条市政管线分舱归位。而在二层正中最大的一个舱位里,竟然还轻松地停放着一辆运营检修车。

据现场技术人员说,这是为了指导施工生产,本着样板先行的要求,根据综合管廊设计按1:1比例制作的样板模型。北京市政集团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位于行政办公区核心区,全长1.6公里。跟模型一样,将来建成的综合管廊直径达12米,共三层结构,其中有近1公里长的管廊段二层空间,局部具备科普展示等功能,为副中心综合管廊唯一的参观示范段。

据悉,副中心行政办公区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沿规划道路将建设综合管廊,规划总长度超过20公里。在北京市政集团承建的综合管廊完成后,还将进行道路施工,届时,城市副中心的路面上将不再处处是井盖,也不再反复开挖“装拉锁”,极大方便了市政管线的维护和检修,还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节约了城市用地,优美了城市环境。

机器人巡检智能预警

除了“内存”最大,配备参观区,副中心综合管廊也自施工期间就把智慧化管理引入其中。

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了BIM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BIM的建筑数字模型,从项目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地上拆迁信息、地下的管线的信息,进行模拟,整合现场施工平面布置,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推进现场实际施工的工筹安排。其次在施工之前,与设计单位合作,利用BIM管理手段进行可视化碰撞模拟实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施工时的二次拆改。

利用此项技术,未来管廊工程完工以后,这些数据还将提供给运营方,帮助运营方通过三维可视化的直观效果快速检索相应信息。同时,随着后期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还可以与智慧城市的管理系统相结合,通过设置一些传感器,将运营数据通过GIS平台高效传递至城市管控中心,不仅实现应急响应智能化等,还能实现节能控制及智能巡检,减少综合管廊运维管理过程中的人工参与,降低综合管廊运维成本,提高运管效率。

届时,管廊顶部还将铺设一溜轨道,供巡检机器人使用。机器人配设了红外测温和摄像头装置,能够不间断地反复巡检,采集、分析数据,预判设备不良工况,及时发现隐患,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的全时智能监测。

打造“百年管廊”

伴随着工地上的机械嗡鸣,在工地北侧,一座整洁的封闭式钢筋加工厂正流水般“吐”出加工好的各类钢筋,下线后,直接输送到工地各处,加固综合管廊的“钢筋骨架”。

“以往,钢筋加工是零散分布在工地各区域,由工人自行加工完成的。不仅不利于施工环境美化,也有安全隐患。”市政集团第三工程处青年突击队队长史永杰介绍,考虑到管廊工程的高标准,他们投资建设了这座集产业化、自动化、智能化一体的高标准的钢筋加工厂,希望起到标准化施工管理的示范引领作用。

走进加工厂,厂外材料区罩着蓝色的可伸缩式雨棚,能根据原料多少进行调整。封闭的加工棚里,工人在操作板上输入所需钢材的各类数据,不一会儿,送进去的直线钢材就“变身”成各种形状规格的钢筋成品。目前,该钢筋加工厂每天可加工200吨产品,包含十几种钢材。封闭式厂房不仅有效降低了噪音影响,现场电气设施也采用新式全封闭的二级箱,规范了用电管理。

作为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管廊的建设将大大提升副中心的环境承载力。虽然该标段是全线最难施工标段,作业场地受限,地质环境复杂,建设标准高,但北京市政集团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建设寿命能达百年的最强管廊。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5月22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