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7-03-20 浏览次数: 次
河长制全国推行,太湖流域片将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
作为河长制的发源地和试点先行区,经过多年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太湖流域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高起点开局,正向纵深推进。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3月14日在河长制的发源地——江苏省无锡市宣布,推动太湖流域片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科学规范的河长制体系。这是砂石菌在此间召开的太湖流域片河长制工作培训班暨现场交流会上获悉的。
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片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寄予厚望,陈雷部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水利部、环保部实施方案要求,太湖流域管理局迅速出台《关于推进太湖流域片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流域片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的时间表、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提出在2017年底前,率先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平原河网地区积极探索河长向村(社区)拓展,力争建成五级河长制。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吴文庆介绍,流域片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真抓实干,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加快谋划顶层设计。流域片各省(市)党委、政府加快部署,抓紧研究制定省级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层面不断丰富完善河长制工作内涵、组织方式、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流域片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是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稳步构建河长体系。流域片有关地方在已建河长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分析研究,总结提炼,进一步完善河长制体制;
三是充实力量,实体运作,加快设置河长制工作机构。目前,各省(市)均已明确省级河长办设置,并按照长期实体运作的目标进行组建,部分省份在人员编制、流动机制上积极创新,通过增编、内部调剂等方式充实河长办人员,设立支撑单位,为河长制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四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着力落实河长制工作措施。各地聚焦河湖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河湖治理和管护的目标任务。
梁溪河是无锡市的母亲河,作为入太湖重要河道之一,梁溪河实行省、市双河长管理。在河长制公示牌上,清楚的写着梁溪河的“身份信息”:河道名称、起讫位置为京杭运河至梅梁湖、河道长度6.71公里、河道级别为二级,水质目标为三级。同时标注了五级河长的姓名和单位。参加培训的各级河长在现场考察时看到,河水上漂浮着几排红色小球窜起来的“渔网”——石墨烯光催化网,这是一张放在水里的网,只要有可见光,它就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毒物质,分解水制氧,让水体恢复自净能力。梁溪河治理是太湖流域片加快推行河长制的一个缩影。
按照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现行河湖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指导大江大河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等工作。如何发挥流域管理机构在大江大河大湖和跨行政区域河湖推行河长制工作中的协调、指导、监督、监测作用?
吴文庆表示,太湖流域管理局将把服务流域片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跟踪,靠前服务,推进《意见》和《指导意见》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将继续加强跟踪调研。加强对流域片各地推进河长制工作信息的收集,帮助协调解决各地推进河长制重点难点问题,指导督促流域片各地率先全面建立河长体系。
二是探索完善工作机制。结合河长制主要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流域与区域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协调小组、环太湖城市水利工作联席会议等协商平台作用。
三是认真开展督导检查及监督监测。结合流域片河长制工作进展,适时开展督导检查工作。督导检查结果及建议,将按照一省一单的方式,向流域片省(市)通报,督促各地落实整改要求,按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同时,做好省际边界水体和主要入太湖河道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为河长制监督考核提供基础依据。
太湖流域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包括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和东南诸河,涉及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安徽五省(市),流域片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为界,流域面积为3.69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苏省19399平方公里,占52.6%;浙江省12095平方公里,占32.8%;上海市5176平方公里,占14.0%;安徽省225平方公里,占0.6%。
延伸阅读浙江如何走在河长制前列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017年新年贺词中,浙江人民又一次听到了熟悉的河长制。“省长村长,都是河长”,作为全国先行先试的省份,自2013年全面推广河长制以来,浙江省形成了一套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
河长制已经成为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一项基本制度。截至2017年,浙江省已有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42120名村级河长,还有人数众多的民间河长。
2017年,浙江省在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基础上,将继续全面深化河长制。尤其是在任务目标、工作体系、考核奖惩等方面,浙江将作进一步探索完善,使河长制的“浙江经验”继续领跑全国。
目标明确
任务细化
到2016年底,浙江省已经基本消灭黑臭河、垃圾河。按照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方案,到2017年底,浙江省将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城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这是浙江省6万多名河长要共同答好的一份试卷。
浙江省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治水新形势下,浙江省对河长的总体治水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并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做了量化、细化。
除了2017年的消劣目标外,到2020年,浙江省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水质比例将达80%以上,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实现河湖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退化。保持河流、湖泊、池塘、沟渠等各类水域水体洁净,真正实现环境整体优美、水清岸绿。
通过全面深化河长制,还要进一步解决“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的尴尬。结合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浙江省在突出河长防污、治污职责的同时,更加完善了河长在加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
治水目标有没有实现,河长任务有没有完成,河长的考核结果将成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垃圾河、黑臭河、劣Ⅴ类水质断面严重反弹或造成严重水生态环境损害的,将严格按照《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追究责任。
河长再延伸
管住小水体
在河网密布的浙江,既有八大水系“大动脉”,还有房前屋后小沟小渠这些“毛细血管”。
想要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确保“清三河”不反弹,让治水向深一度迈进,小微水体也要管起来。2016年以来,杭州市上城区为辖区内水环境绘制出了区域“毛细血管”水系图,并任命了10名渠长,履行小微水体“管、治、保”三位一体的职责。余杭区则利用网格化管理,对径山山区内的小微水体排查后,设置小微水体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村社网格长直接负责网格内小微水体监管,并落实责任人和保洁员。
2017年,结合各地小微水体长效管理取得的经验,浙江省在坚持五级河长体系的基础上,还将因地制宜把管理向下延伸到沟、渠、塘等小微水体。通过设立河道巡查员、网格员,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河长体系。
信息化管理
考核有依据
在砂石菌跟随采访的督查过程中,河道出现黑臭河反弹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重要的一环在于相关河道的河长履职不到位,没有及时巡查发现问题,导致了水质再次恶化。
在浙江大地上,每天有成千上万名基层河长在巡河,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了,如何实时监管和考核?2017年,我省将全面覆盖的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难题。
在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试点推广的义乌,基层河长只要打开手机APP,系统就会记录下河长巡查河道的轨迹,平均每3秒钟定位一次,开车和走路定位点的距离是有差别的。不管是市级河长,还是河道网格员、保洁员,每个人都要安装这一APP,每天上传巡查轨迹和巡查日志。他们是否按要求巡查到位,后台数据一目了然。巡查有数据,考核就有依据。在义乌大陈镇,当地在充分应用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出台了《河道网格员考核办法》《河道保洁员考核办法》。
到2017年年底浙江省将实现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全覆盖,对各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网上巡查、电子化考核。同时,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河长APP将进一步完善,其中会融合信息查询、河长巡河、信访举报、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等功能。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