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湖南长沙2030年基本建成海绵城市,多个项目提质改造

发布日期:2016-11-21   浏览次数:

湖南长沙2030年基本建成海绵城市,多个项目提质改造

  

到2030年时,湖南长沙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近日,长沙市政府发布工作方案,提出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同时,国内首个以产业联盟形式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机构也在长沙揭牌。
 


 

沙湾路,首条海绵城市道路

如果有机会在长沙市雨花区高铁南站前的沙湾路上逗留,你或许可以看看,这里路面两侧绿化带是否有所不同——沙湾路是长沙市第一条在道路绿化上进行“海绵城市”理念试点的道路。

在劳动路至曲塘路一段,沙湾路两侧绿化带中做了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浅草沟设计,即将植被下的土壤进行分层:最底下是颗粒大、空隙足的砾石层,能涵养一定水源;往上是砂层,接着是种植土壤层,然后才是植被覆盖层。在覆盖层中,还铺设了有孔的软式透水溢流管,这样,当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有余时,多余的水会渗透进溢流管,再通过与其相连的市政管网自行排出。

这不是长沙建设海绵城市的首个试点项目,在梅溪湖撇洪渠,在松雅湖入水口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项目里,都用上了海绵城市理念。

4年前,首次提出海绵城市

并不是多数人理解的铺个透水砖这么简单。2012年,这个概念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被提出。随即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在试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里,海绵城市有了明确定义: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整个过程甚至可以简单浓缩到这六个字里:渗、滞、蓄、净、用、排。

规划先行,顶层设计到位

长沙虽然不是国家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但它是国务院明确的两型综合改革试验区,至今已有超过八年的时间了。海绵城市建设完全符合两型社会概念,所以长沙必须要走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这是国家赋予的使命感。

从海绵城市试点情况来看,海绵城市的整体规划,包括流域性和区域性的生态规划都还比较模糊。在日前的首届长沙海绵城市论坛上,台下坐着600多位前来聆听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基础研究、生态产业、绿色金融等话题的与会嘉宾,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在推、湖南省里在推、市里发了文件、区里也跃跃欲试,但规划是龙头,顶层设计还必须到位。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6年11月21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