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比恒大更恐怖,爆出3.72万亿惊天巨雷!!!

发布日期:2023-11-28   浏览次数:

比恒大更恐怖,爆出3.72万亿惊天巨雷!!!

 

一石惊起千层浪,中国金融界又迎来了一场震动。这颗惊天巨雷,比已经暴雷的恒大还要恐怖,规模达到史无前例的3.72万亿。这就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金融财团——中植集团。

11月22日,中植集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致歉信》表示,公司存在重大持续经营风险,负债规模在4200亿到4600亿之间,短期内可用于兑付债务的资源远低于整体债务规模。

虽然爆雷的消息并不算多么出乎意料,但当公司正式官宣后,多少还是让人唏嘘。

很少有人想到,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资本巨鳄,竟然会落到如此局面。仔细看了致歉信,震惊的嘴巴就一直没有合上。

毕竟,在未暴雷前,市场上一直是以“万亿航母之类”的称号看待“中植集团”这艘巨无霸的存在。

而且,在体感上一直认为中植系是比恒大更大规模的神话般存在。不相信,看一下这张中植系全盛时期的帝国,说万亿都怕保守了……

图片

而根据致歉信披露的信息,万亿规则的中植集团真实的资产规模仅:2000亿。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直接是缩水80%,堪比某某年代的放卫星。

这放卫星的结果伤害最大的肯定是投资者,因为大家是根据你放的卫星才买的产品。

现在你告诉大家你不是一艘航母,你只是一条游轮。在财富爆炸的年代,原来吹牛是不用上税的……

只不过,可惜了这一页纸的致歉信,称为史上最昂贵的一页纸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页纸将资产直接缩水了:8000亿。

本以为恒大1.7万亿资产对应2.5万亿负债,这资产/负债率比率已经顶破天了,没有想到,大家没有被中植系这雷的规模大所震惊,反而是被其缩水举世无双给震撼到了。

在缩水的资产规模下,原本不那么面目可憎、在暴雷年代已经司空见惯的万亿大雷面前,负债规则4200-4600亿就显得那么的大,大到是资产规模的:200%+!

也算是第二项打破吉尼斯记录的存在。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烟花散去,万亿的空中楼阁,原来是那水中月,镜中花。

图片

▲ 图源:新浪微博

负债超4200亿

严重资不抵债

在道歉信中,中植集团概括了从2021年底实控人解直锟离世开始,核心高管先后脱岗、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等状况。虽然相关人员也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试图扭转困局,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集团相关产品开始陆续发生实质性违约。

经过相关机构尽调发现,集团账面总资产约2000亿元,整体负债规模在4200亿到4600亿之间,缺口高达2600亿元,处于严重资不抵债。

虽然心里早有预期,但当负债金额披露之后仍然震惊了不少人,不管是微博热搜还是朋友圈都在讨论中植集团的爆雷事件,买了中植集团产品的人更是欲哭无泪。

图片

▲ 图源:微博评论

对此,甚至还有网友认为:“单从道歉信当中的表述来看,这些只是一个初步的数据,由于中植集团业务众多,实际状况可能会比现在初步调查的数据更加严重。”

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市场中就有消息传出中植系的理财产品停止兑付,波及15万名高净值人士、5000家企业以及1.3万名业内人士,引发广泛舆论风波。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植集团爆雷的导火索和房地产息息相关。

从2018年开始疯狂扩张的房企由于缺乏资金来源,不少开发商转而投向中植系等金融机构的怀抱。有数据显示,从2017-2020年间,中植集团旗下公司中融信托投向房地产的资金占比从6.6%一路上涨到18%。

只是最近两年随着地产行业的举步维艰,开始拖累中植集团自身产品的收益率,甚至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如微光股份、三德科技、永新光学、安邦电气等在今年披露已经踩雷中融信托旗下产品,导致有预计的亏损出现。

图片

▲ 图源:微光股份公告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官宣踩雷的上市公司达到15家,逾期本金超过5亿元。

从不可一世

到举步维艰

在资本市场上,中植系曾是投资者眼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与众不同地矗立,犹如黄金标杆,成为许多人投资选择的首选。它的光辉历程和卓越的财务报表,令无数投资者为之倾倒,坚信其是一个稳健可靠的投资港湾。

但如同历史上许多经典的财务丑闻,随着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中植系的真实面貌开始浮出水面。投资者震惊地发现,原来那个光鲜亮丽的金融帝国,其实是建立在一连串的虚构项目、过度乐观的承诺和经过“化妆”的资产负债表之上。

这些手段使得中植系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注入,逐渐扩大其市场份额,创建了一个金融版的“空中楼阁”。然而,真相是无法永远隐藏的。当中植系的虚假面纱被揭去,这个曾被誉为坚不可摧的金融帝国的基石开始出现裂痕,随后的崩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崩溃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公司本身,更是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务损失,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图片

▲ 图源:新浪微博

金融市场,这个涉及巨大资本流转的领域,向来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为了确保其稳健运行,严格的监管成为了必要。监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还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和稳定。

遗憾的是,中植系事件揭示了在某些情况下,监管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个如此庞大的金融集团能够长期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使得大量投资者蒙受损失,这确实让人对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产生了疑虑。

中植系的问题,或许只是金融市场潜在问题的冰山一角,它警示了我们,监管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其策略,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日益增加的复杂性。

对于投资者来说,中植系事件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金融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买低卖高的游戏,而是一个充满变数和风险的领域。

投资决策不应仅仅基于公司的外在表现或是过于乐观的市场预测,而应更多地基于深入的研究和风险评估。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中,唯有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随着官方道歉信的出现,曾经不可一世的中植系,似乎已经走到了最终章。

万亿巨轮

驶向何方?

一句话简单来概括中植集团的爆雷,其实就是雪球滚不下去了。

对于中植系旗下控股的财富公司而言,通过各种方式募集了巨额资金,哪里需要钱就往哪里投入。只是当自己缺钱时,由于拿不到价格更低的贷款,就开始发行高收益的定融产品,包括年化收益8%的产品等。

只不过盈利能力无法覆盖融资成本,为了可持续发展就只能发行新债还旧债,最终资金池越来越大,实在控制不住导致爆雷。

在踩雷这条路上,中融信托更是一向都相当“精准”。从最开始的华夏幸福到后来的恒大、融创、佳兆业等,每当有地产公司爆雷总能影响到中植集团,这也为公司的兑付危机埋下了导火索。

图片

▲ 图源:新浪微博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多以来中融信托有超过10只产品违约,或因到期无法兑付而不得不寻求展期。

即便忽略中植集团曾经的辉煌以及爆雷的原因,接下来这个万亿帝国该何去何从仍然影响着很多人。如何自救,也成了市场所关注的核心。

事实上,很早之前由于公司连续踩雷,中植集团在解直锟的带领下就主动寻求过积极转型。包括在金融板块瘦身,更加聚焦于实业经济。

图片

▲ 图源:新浪微博

同时为了能够快速止血,中植系还在想办法通过变卖资产来弥补缺口。就在今年初,中植系卖掉了手上唯一的基金牌照中融基金,还有盈利表现始终不佳的准油股份被地方国资接盘。

只不过相比较数千亿的资金缺口,通过变卖资产,短时间内完全无法补足。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植集团的底层资产成色究竟有多高,可能是影响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只是就眼下来看似乎办法并不多,就像中植集团在道歉信中说的那样,或许只能向所有投资者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图片

来源:投资家、财文要鉴、资产界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3年11月28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