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6-12 浏览次数: 次
总量约1600万吨,利用率约65%——苏州多策并举管好建筑垃圾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垃圾大量产生。今年4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确定苏州为首批试点城市,要求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筑垃圾治理经验。苏州推进建筑垃圾治理试点面临哪些瓶颈?有什么好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
建平台,信息化监管精准发力
6月6日,桐泾北路500号,苏州市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平台指挥中心内,操作员张丽丽登录平台运输过程监管子系统,所有正在作业的渣土运输车动态轨迹立即密密麻麻显示在地图上。“一旦有车辆出现超速等违规操作,平台会发出警报,我们锁定车牌后会立即上报给处置部门。”张丽丽说。
通过不断切换的九宫格画面可以发现,渣土运输车颜色都是“苹果”绿,车辆驾驶室顶部都装着印有公司名称和车牌号的顶灯,且视频频繁扫过车厢顶部。“避免运输途中抛洒滴漏,每辆车的车顶都要求进行密闭。你看这辆车违规了。”发现在建林路-鸿禧路交叉路口有辆车只盖了半个顶,大片土方暴露在外,张丽丽立即截了图。
渣土运输是建筑垃圾治理的重要一环,此外还涉及源头收集、分类、终端消纳等多个环节。“经过二次升级,目前平台已基本实现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的全链条覆盖。苏州市环卫处建筑垃圾管理科科长王愐敏介绍,平台现有基础数据库、资质审批、产生源监管、终端监管、视频监管、渣土供需、考核执法等8个子系统和近40个信息模块。不仅可抓取施工工地、运输车辆、终端处置实时监控视频,还具备运输企业、车辆资质申报等行政管理服务功能。
搭体系,完善制度长效管理
“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运用,完善、长效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是前提和关键。”苏州市环境卫生行政管理处处长吴琛对此感触很深。
约5年前,苏州市大部分建筑垃圾是和日常生活垃圾一起送到终端焚烧或填埋,随着垃圾产量增加,终端处置逐渐不堪重负。与此同时,渣土运输市场“散兵游勇”和无序经营,造成不小负面影响:“每辆车都是个体经营户,靠‘多跑快拉’恶劣竞争,不仅抛洒滴漏影响环境,偷倒乱倒、交通事故更是频发。”
构建新体系,首先补短板。作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苏州市提出垃圾分类理念,将建筑垃圾从分类源头“大分流”出来。紧接着,2014年9月,苏州印发《苏州市区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苏州市容市政局做牵头部门,并明确治理目标和具体措施。“这个方案,实质性地推动了我市建筑垃圾管理体系的构建,至今是全市各部门联合管控机制的行动纲领。”吴琛说。
根据实施方案,苏州市建筑垃圾按照属性被分为建筑拆迁垃圾、装修垃圾、工程渣土三类。工程渣土类建筑垃圾作为整治重点,通过探索企业化管理模式破题无序竞争的混乱市场。明确由建设单位委托有处置许可证的运输企业进行运输。这些年,苏州全市渣土运输市场正在逐渐理顺。管理上,苏州每年对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企业进行信息核准,建立“黑名单”淘汰制,预计今年将有超过40家企业通过审核,涉及运输车1600多辆。
构建新体系,终端处置匹配是前置条件。根据方案部署,苏州在相城区望亭镇建成了年处置量百万吨的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主要针对建筑拆迁类垃圾的分流处置,这个中心目前已经运行了两年左右。
促循环,“变废为宝”是根本
这段时间,苏州养育巷大修工程正在火热施工中。鲜有人知的是,这个工程所用到的道板砖、侧砖等,部分是由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就出自望亭的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
苏州市渣土办提供的数据,去年,苏州市区建筑垃圾总量约1600万吨,除去靠市场供需平衡消化的土方,还有150万吨左右的建筑拆迁垃圾和30万吨左右的装修垃圾。其中,72万吨建筑拆迁垃圾由苏州市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消化处理。
“建筑类拆迁垃圾目前的再生资源利用率约65%左右。”苏州市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采用BOT模式,由苏州市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运维,公司董事长金建民介绍,去年,中心将收运而来的72万吨建筑垃圾经过初级破碎到深度加工,变成了49万吨可应用于建筑、市政等领域的墙体、道路、复合材料。除了养育巷工程,苏州的中环、城北路等建设项目都使用了这些材料。这个创新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循环经济“双百工程”示范项目。
吴琛坦言,在理顺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苏州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最大难点还是集中在装修垃圾这一块。虽然装修垃圾产量占比较小,但是由于成分复杂,处置难度非常大。为此,苏州将在现有拆迁类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基础上,在苏州市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利用中心新建一条年处理量达15万吨的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线,预计今年年底启动建设。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8年0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