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点石成金

发布日期:2018-12-19   浏览次数:

点石成金

 

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这种美只能临摹,只能观赏,不能复制。岩下村朴实的村落蕴含的缠绵美质和古老情怀,实在是非叙述所能表呈的,就连李白也留下了千古佳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闭,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
 


 


 

印象岩下

壶镇岩下,那里几乎看不到水田,属纯山地,满眼只有山和水。原本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偏远乡村,进入旅游休闲生活时代,岩下村瞬间变成各地游客趋之若鹜之地,自驾游的、团队游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驶入村庄。

寻味醉美乡愁,岩下的石头,从原始的荒野走进人们的视野,参与人类繁衍生息,养育温暖这一方百姓,它们的一呼一吸,都与人血脉相连。岩下的村们,因为有石头作伴,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悠远的风雅物语,弥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浓浓深情。

不知来自何地的一位游客题写下一首岩下石头房的词,形象地概括其历史风貌:就地劈开顽石,因材垒作坚房,先民智慧佩超群,惹我遥途来访,厚意青藤遮望,无知山雀窥窗,清癯白发踱门旁,闲话陈年旧账。

显然,岩下村是缙云县近年来发展乡村美丽经济的一个缩影。

与石头结缘

岩下的历史注定要跟石头结缘。在岩下村尾,高高耸立着一块悬崖绝壁,海拔712米,村民叫它“百丈岩”,因为岩下村处于百丈岩下,因此,村名就被称作岩下村。

这里的村民大多姓朱,始祖朱国器在五代梁太祖期间,曾任山东淄州刺史,后因时局纷乱,被贬至温州永嘉任司户。次子朱时周游猎括苍南田,慕其山水秀丽,迁居南田。18世孙朱谨之迁清口,从清口朱姓第十九代朱庆迁居岩下建村,今已绵延20多代600余年。

岩下村之所以成为人们的艳羡之地,特别之处就在于石头。

石头村被葱郁劲竹、山间林海所环绕,疏密有间,清晰有序,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浑然一体的石屋、石桥、石道、石磨坊用材简洁,古朴粗犷。石屋内部大多是木制结构,以五间、七间、九间排屋及十九间、廿间头四合院式建筑为主。另有古祠堂、古寺庙、古戏台、古桥、古道各一处,呈现出原有朴实的精神和文化况味,具有浙中南山地村落石居形态风格。

建筑学家评价岩下石头房设计别出心裁,建筑风格极具特色,集美学、力学、建筑学、数学、几何学于一体,充满古朴粗糙之美,建筑规模居国内前列。

岩下的祖先

岩下先祖为何千里迢迢从山东淄州来到缙云,到处转悠之后,最后选择在东南部的括苍山脉深处定居?

岩下村史记载,此处是括苍山脉纵深处的深山老林,岩下始祖朱国器的次子在括苍山游猎时看中此地,山水秀丽,环境清幽,适于躲避纷乱。在当时条件下,他们背靠百丈岩作为靠山和屏障,交通不便,与世隔绝,环境优美,安全可靠,可以在此颐养天年。

环境是好了,却苦了要在此处长久居住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岩下的村民谈及地理状况,至今还在叹息岩下土地的贫脊。连着百丈岩的两个村,顶部的岩背村遍地有泥土,底部的岩下村却少见泥土,遍地是石头。在农耕时代,没有泥土,也就缺少农业种植的条件,更别说挖土筑泥墙、造房子。

古树与建筑

岩下村较好地保留着一批红豆杉群,树龄有270年、370年,而村口的一株枫香树龄有500年,树枝已枯黄,树杆却挺立不倒。可以想见,这些古树是岩下祖先栽种、保护的结果。

再从建筑层面考察,岩下村现存的石头屋有200余幢,其中古民宅有28处,最古老的四合院建于1700年,距今已有317年。

石头房真正硬实,泥墙房年久失修会倒塌,石头屋虽也会倒,但是坚硬的石头不会烂,数百年后,岩下村古老的石头房依然如故,坚挺地矗立在百丈岩下,容貌依旧,倒显其坚固耐用。这也是岩下村石头房能够整体保存下来的原因。

石头屋的来历

村民会扯上一段岩下历史,提起建造石头房,更有每个人经历过的切身体会。囿于客观条件限制,古代的岩下人注定以石为家的建筑模式,石头与他们相伴终生。

古代的岩下人只有在溪里翻石头,到山野里挖石头。括苍山脉储藏的是花岗岩与青岩,无比坚硬,山上的石块被山水冲刷翻滚,磨去棱角,一块块大大小小、圆鼓轮墩的石块大量地被深埋山里。

岩下人对石头的认识既深又透,从坑里挖出的坑岩是大岩,而挖出的山岩是碎岩。所以,我们在岩下村所见的被砌入石屋墙体的石头总是那么圆滑匀称,或大圆石,或是小的溪卵石。当年,与山外隔绝的岩下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造起的房屋是清一色的石头房。
 


 

石头遗产

对待这笔石居遗产,岩下村民怎么看?

史上的岩下人,即使到数年前,岩下人谈及石头,还是摇头晃脑,自叹身在岩下,住在石头屋里,是命苦。

可这几年,岩下人对石头屋的认识改变了,而且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颠覆性改变。村民们看到一拨拨游客涌入,他们说:“如果不是清一色的石头房,没有人会来。”

岩下人的这句话算是说对了,在人类进入旅游休闲的时代,乡村如果不美丽,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谁会青睐?

岩下人终于以石居为傲,在村口游客接待处打出了如下口号:岩下石居,耐人寻味的醉美乡愁。

现今岩下人赞起村里的石头房来不吝笔墨,毫不掩饰,他们称是朴石的况味,赞起来,石头也有了浓浓的味道。

岩下人自夸:形容石头,不知道用什么字眼好。岩下告诉我,天底下最不需要形容的就是石头。所以岩下有足够的底气,来如此粗放而铺张地编排石头。

岩下石头村有大气磅礴的裸露之美,对石头最好的“包装”就是裸露。石屋、石桥、石巷、石墙、石阶、石路、石栏、石坊……原汁原味,本色本状,大大咧咧,粗粗喳喳,不尚粉墨,不事修饰。

岩下村石头建筑文化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岩下先祖们创造出的石头建筑文明,其次是岩下后代们利用与保护这些古老的石头建筑。

我在岩下村遇见89岁的吕蓝兴,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她告诉我,娘家是壶镇上街头,外婆是岩下人,自称是嫁回岩下村。像她这一代的岩下人,只有一名妇女嫁在本村,个中原因就是岩下穷。她如此评价岩下:岩下讨饭坑,没有新屋造起来。

她的话里透露出两条信息:朱国器的后代们,在很长时期内过着穷苦的生活;村里缺石匠,没有了继续创造石头文明的能力。所以,岩下的后代们守着老祖宗的石头房产至今。

另一位村民的话也印证这段历史。他说,岩下交通不便,只有在溪里翻岩头、山里挖石头,1980年,温州永嘉人来做石拱桥,才开始劈石造桥。
 


 

岩下的桥梁

千年古道普通岭,石头村落岩下奇。今天的岩下人不再称岩下讨饭坑,不再讨厌石头穷,反以石奇,以石为傲了。

石头房之外,我还看到很多桥,这些桥梁全部以石头为材,古朴的石拱桥体现岩下造桥水平,见证岩下发展的历史。村虽小,桥却多,每座桥都被赋予一个恰当形象的桥名,枫溪桥、岩下桥、百丈桥、双溪桥、里坑桥、树仙桥,走过村庄,还看到几座没有标在导游图上的桥:普济桥、恒通桥、双岩桥,有两座桥还标明了建造年份,恒通桥建于1980年,双岩桥建于1992年。

造桥铺路,古已有之,桥是路的命,桥是路的魂。岩下造桥很有代表性,远古时岩下村民也懂得造桥,使村庄内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岩下祖先没有能力向山外修路,但能把村内的道路修得条理分明。

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岩下那座最有名、最美丽,也最有科学价值的枫溪桥,至今还完好无损地横跨在岩下溪上,看上去,桥梁坚挺的身姿,硬实的骨架,历经数百年,丝毫没有一点改变,历久弥坚,令人肃然起敬。

点石成金

岩下人做梦也想不到,石头给穷了数百年的岩下带来财富,帮岩下村赚得第一桶金。

这个转机来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山理论”,乡村振兴的阳光普照到括苍山脉的岩下村。

一位岩下老农告诉我,炎炎夏季,每天要接待上千来此避暑游客。聪明的岩下人意识到,只有保护好这些石头房子,才会有更多的人来村里玩。

几个细节,让人想见这个村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经济的热情和劲头。只要一抬头,便会瞧见石头房的墙头上、窗台边,摆着一瓶瓶豆腐乳,这是村民用传统酿造法,利用强烈的高山阳光曝晒出腐乳,有岩下地方风味,大瓶50元,小瓶30元,旅游经济的效益就这么做出来。

没有细究岩下开了多少民宿,我们是从村里一家家农家乐边转出来的,头顶是一块块农家乐的招牌,确是地地道道的岩下风味,如“古树人家客栈”“石来运转农家乐”,可亲,可靠,没有噱头。

岩下有好山、好水、可口的农家菜,夏天晚上入睡须盖棉被,到此休闲的游客多了,近的本省,远至东北,上海一夫妻在岩下一住就是一个月。

2016年,《鸡毛飞上天》剧组到岩下拍摄,村民们面对面、近距离地认识了张译、殷桃、陶泽如等明星。据说,这部电视剧收视率节节攀升,岩下村频频出镜,跟着剧集热播着实火了一把。

岩下发展史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数百年的岩下石屋、石桥、石道……石头资源终于在“两山理论”指引下,变成金子。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8年12月19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