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暴雨内涝不可怕,用海绵吸一吸就干啦

发布日期:2018-07-23   浏览次数:

暴雨内涝不可怕,用海绵吸一吸就干啦

 

连续的暴雨让各地涌现海景房

这种家里看海,出门靠浪的局面

真的可以用“海绵”解决?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看海季节

每天都是漂洋过海去上班啊~

北京地区这几天都是这样的。。。





 

西二旗看海,雍和宫钓鱼

会不会游泳将成为IT公司HR的重点考量因素,有深水证的直接入职(误)

四川地区也一样被暴雨所困扰,频繁降雨致四川部分路段交通阻断。入汛以来,成都已出现8场区域性暴雨,为历史同期最多的一年。



 

这股洪荒之力不仅给中国带来灾害,也让邻国日本受到极大的打击。



 

截至7月16日,日本西部暴雨及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日本14个府县219人死亡,21人失踪。据BBC报道,自7月5日起,日本西部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已经达到了往年七月全月降雨量的三倍。



 

要真正跻身“世界都市”之列,除了地上的光鲜繁荣之外,埋藏在地下不为人见,却时时刻刻为都市排忧解难的下水道系统,才标志着城市真正的实力、潜力和包容力。

下水道or地下宫殿?

古罗马下水道



 

古罗马下水道拉开了城市排水文明史的帷幕。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砌成渠道,将暴雨从罗马城排出。今天,现代罗马仍在使用这一古老而伟大的工程。

巴黎下水道



 

 在光与影的交错中,世界下水道工程的杰出代表——巴黎下水系统呈现出独有的魅力。这座世界城市吸引着全世界的游人,而地下的“花都”也同样是巴黎的骄傲。整个城市的排水道总长2347公里,规模宏大,设计理念先进。

日本下水道



 

专门针对都市洪水危机而兴建的“江户川工程”被誉为“全世界最先进的下水道系统”。这里简直是一座巨大的“殿堂”,面积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高度则足有十几层楼那么高,几十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其串联了东京首都圈的几条大河,一连串的巨大地下竖坑可以储存洪水并向泄洪能力最强的江户川输送洪流,每年启动5—7次。

下水道不能解决一切

洪水漫漶总能引起人们关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的讨论,但城市内涝的问题却远不止在于下水道。

2016年6月,法国巴黎,塞纳河因暴雨水位上升,导致道路被淹,埃菲尔铁塔“被困”积水中。



 

哪怕是有如此杰出的下水道工程的巴黎,遇到暴雨来袭,也难逃一劫。

大量的城镇设施建设导致不透水的硬地面积增大,不仅阻碍了雨水下渗过程,还使地表径流系数短时间内增大。绿地、农田、花园等减少,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也随之降低,导致城市内涝的问题只能更多地通过人工排水系统解决。这个时候,我们非常需要一块能够吸干所有内涝水的海绵。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在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的理念改变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绿地广场、绿色房顶、人工沟渠,抓住雨水,让其下渗;用河边的生态滤地过滤雨污水,净化水体。收集净化后的雨水,可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补充等。

从下图可以看出两种模式的区别。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懵圈?

没关系,让砂石菌来传授你们“海绵城市六字诀”

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强化城市渗水能力。

建设下凹式绿地和植物草沟,强化城市雨水滞留能力。

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等,并加以利用,增强城市蓄水能力。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综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等,开展海湾清淤,净化城市水资源。

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等。

改造村庄雨污分流管网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等,增强城市排水能力。

这些可能都是考点啊同学们(敲黑板)!

看完之后感觉自己高考地理能上100

如此厉害的海绵宝宝,不,海绵城市建设投资量巨大,每平方公里约为1-1.5亿元。一个城市的相关投资至少为几十至几百亿元。早在2015年、2016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两批确定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据此估算我国未来五年内投资总额可达千万亿元。

虽说造价极高,但政府也在努力地建设,想要体验到海绵城市的神奇之处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道理我都懂,可到底现在有没有已经建好的海绵城市呢?

那是必须的

青岛华泰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据报道,华泰社区海绵化改造根据“雨水整体处理”的设计原则,采用了九种雨水处理措施。在绿地中设置植草沟、下凹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创造出可供雨水滞留、净化、下渗的区域。其次,将楼前甬道破损且不透水的荷兰砖铺装更换为透水性良好的陶瓷透水砖,并通过适当坡度将雨水导入楼间绿地。



 

四川遂宁从“小海绵”改造到“大海绵”建设以来,已完成试点区域25.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7个汇水分区海绵改造,完成试点项目301个,另有45个试点项目在建。

通过3年多的试点探索,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在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涝点、黑臭水体已经消除,城市不再“看海”;经海绵信息化平台监测,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6.3%,达到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项单一的工程,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改变,是从以前的改造自然、破坏自然向保护自然、修复自然转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遍布祖国大地的“小海绵”会让人们不再受到水灾的侵袭。

相关知识: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配套设施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装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主要条件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8年07月23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