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绿色发展谋跨越,传统石产业“玩”出“高大上”

发布日期:2017-01-03   浏览次数:

绿色发展谋跨越,传统石产业“玩”出“高大上”
 

作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率先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发展压力。2013年,浙江主动调整进入新常态,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

常山,又称“石城”,地如其名,从上个世纪开始,常山人依靠丰富的石头资源,走出了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致富之路。

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常山石头产业的瓶颈也越来越明显:常年开采对生态造成的威胁、粗放式加工对环境的污染、石头“不可再生”特性等因素横亘在常山县“石头经济”的道路之上,极大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得在生产方式上找出路,为此,常山县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倒逼产业石头产业转型,重构一条“蓝天三衢+生态富民”的发展新途径。
 

常山的母亲河——常山港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环境、经济双丰收索

辉埠镇路里坑村,位于国家4A级景区“三衢石林”山脚下。曾经,这里是一个典型的“采矿”村。辉埠镇党委书记陈东介绍:“早几年,这个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从事石灰钙开采、加工,全村仅石灰钙立窑就有40多座。”

一般从事这个行业的年收入最少也有5、6万,多的甚至达到上百万。经济利益的驱使,引发了路里坑村石灰钙产业“掠夺式”的发展,几年下来,路里坑村的环境也随之一落千丈:房前屋后积满灰尘,天空被扬尘笼罩,村庄道路坑坑洼洼,曾经郁郁葱葱的山体被挖得满目疮痍……
 

生态修复的石灰钙矿区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注定换不来长远的发展,为了彻底改变当地石灰钙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五水共治”开展之初,常山县就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整治的“大刀”砍向石灰钙产业,强力实施“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

在政策的推动下,大力整治对路里坑村的所有立窑实施关停,并对矿山进行封停,同时,花了500多万对矿山进行回填、山体加固、覆土植绿等修复。

石灰钙产业的退出,让久违的蓝天再次呈现在路里坑村人的眼前,村庄环境、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昔日光秃秃的矿山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绿意葱茏。

现在的路里坑村,石头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生产方式却有了质的变化。

依托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2014年开始,常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对三衢石林景区进行重新规划、整合,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同年,三衢石林景区正式通过“国家级4A景区”评定。
 

三衢石林景区
 

现在的三衢石林,风景秀丽,奇石林立,峡谷险胜,全国各地诸多游客慕名而来,一睹“石林奇观”。

据统计,从正式通过4A级景区评定到2014年年底,仅半年时间,山衢石林景区接待游客量就超过20万人次,真正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实质性转变。

坚守生态底线 跳出老路再谋发展

作为曾经的传统产业,路里坑村的转型更像是常山县石灰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五水共治”行动开展至今,常山县坚守生态底线,致力跳出“炸山卖资源矿石、采石烧石灰水泥”的老路。

截止目前,常山县共关停170个小矿山,189个小石灰窑,264个石灰钙棚,75个石灰石破碎厂和5条水泥机立窑;整合7家石灰石矿山企业,关停淘汰83孔石灰立窑和201条石灰钙生产线,完成18家轻钙企业环境整治。

在污染物和能耗降低上,共削减排放二氧化硫11062吨、氮氧化物2447吨、烟粉尘11645吨,腾出能耗空间37万吨标煤,减少污水排放1.1万吨左右,腾空利用土地300亩左右,开发闲置土地2000亩左右。

一方面,当地支持和鼓励有特色的乡镇、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生态项目;另一方面,将整合的矿产资源,通过兼并重组,以‘国有制’的形式,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式,在最大限度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从“低小散”到“高大上”赏石小镇雏形已现

常山另一个石产业重镇,青石镇凭借当地丰富的砚瓦石、青石等资源,做大做强石材、石板生意,并成立了华东地区最大的青石、花石专业市场,到目前为止,当地从业石材开采、加工、交易的人员已达4000余人,石产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是全国著名的“观赏石之乡”。虽然发展前景良好,但青石镇石产业也存在附加值低、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赏石小镇主体建筑落成
 

在“五水共治”的推动下,2014年开始,青石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抓手,一方面,重点对辖区内低、小、散、污染严重的的石材开采、加工企业进行整治、关停。同时,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精石产业,一个集交易、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赏识小镇规划应运而生。

根据规划,赏石小镇主要由“一园二带三区”构成:一园,是指占地面积逾千亩的中国观赏石博览园;二带,是指320国道、48省道沿线(青石段)观赏石文化景观带;三区,是指原石开采区、石产业配套功能区和石文化自然景观区。计划总投资为69亿元,规划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占用建设用地约1平方公里。

过去,常山人靠着石头致富,如今,石头在常山县的发展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是,现在的常山将更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元素融入当地传统产业发展中。

三年治水,换来常山“绿水青山”:数据显示,2015年,常山港流域地表水质100%符合水功能区要求,出境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100%符合要求;2016年1-6月,环境空气优良率为87.2%,同比增加5.4%。PM2.5均值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

三年治水,更推动了常山经济发展的方式的根本改变,指引传统石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1月03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