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信息

中交集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案例 — 蒙内铁路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

发布日期:2016-11-11   浏览次数:

中交集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案例 蒙内铁路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
  

核心提示: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企业,拥有近60年的海外发展历史,在世界500强排名第110位,连续11年获评国资委考核A级企业。今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座谈会上,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起涛作为企业代表进行了发言,参与会谈的还有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外交部部长王毅、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等。

案例企业简介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在世界500强排名第110位,连续11年获评国资委考核A级企业,海外合同额占全国的14%,国际工程市场份额连续10年保持我国第一,在2016年8月新公布的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中排名第3,是唯一进入前10名的亚洲企业。

目前中交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港口设计及建设企业;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世界第一疏浚企业;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亚洲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我国最大的国际设计公司和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商,全国知名的城市综合开发商,国际知名的铁路建设运营商,占全国铁路“走出去”份额超过三分之一。

为迎接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中交集团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五商中交”的战略系统升级,提出把公司打造成世界一流工程承包商、城市及园区投资发展商、特色房地产投资发展商、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服务商、现代工业制造一体化服务商;着眼于产品服务升级,将“政府及区域经济发展急所的责任分担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政府购买服务的优质提供者”的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之中,立志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先锋,发挥好市场领头羊作用。
 


 

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总体情况

中交集团在10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10个驻外机构,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业务,海外主营业务涵盖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以及相关的境外园区、房地产、装备制造、产业投资等多个领域,境外在建工程602个,总合同额约685亿美元,集团所属中国交建(CCCC)、中国港湾(CHEC)、中国路桥(CRBC)、振华重工(ZPMC)等标志性品牌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

中交集团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承建穿越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两条世界上最大山脉的“中巴友谊路”(喀喇昆仑公路)和马耳他30万吨级船坞码头援建工程以来,从走出去之初到现在,中交集团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修建公路10,320公里,桥梁152座,深水泊位95个,机场10座,提供集装箱桥吊754台,已签约及在实施铁路1460公里。依托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主体价值得到巨大提升。

中交集团主动强化中央企业使命,在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工作中,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协调协作”、“绿色可持续”、“开放平台”和“共享价值、包容发展”,更加注重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中交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参与推进相关项目取得早期收获。2014年9月,在习近平主席见证下,先后与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相关项目成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的标志性项目。2014年5月在李克强总理见证下签订了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这是国际上第一条完全采用中国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的现代化新型铁路。2016年3月张德江委员长在肯尼亚访问期间,专程视察蒙内铁路项目并给予了高度肯定。得益于 “一带一路”战略,中交集团又承接了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二期、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肯尼亚内马铁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等重点项目。

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中交集团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现在每年海外合同额超过3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7倍多,海外收入增加了6倍多,海外利润总额增幅超过10倍。近三年,中交集团在“一带一路”相关的58个国别(地区)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7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3.74亿美元,分别占同期集团海外业务的56%、46%和31%,目前在建工程367个,推进境外园区10个,整体形成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的“一本一干多枝”的工作新格局,呈现以“通、达”为特点的助推国家战略落地的企业价值提升的新局面,坚持和加强了以党建优势为践行“一带一路”把舵引航。

“一本”:本是根,是国内依托,是国内改革发展和整体对外开放大局。我们的体会是,国内的本,是企业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依托和总引擎。“一干”:干是从我国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港口出发贯通东盟——南亚——中东——非洲的海上大通道,是中交集团走出去践行“一带一路”的主战场,以重要港口为支点、以园区为支撑,重点突出海丝建设,兼重陆丝的深耕拓展,在一些重点国别地区形成了特色工作局面。“多枝”: 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二是非洲大陆,三是南太,四是拉美。“通、达”是中交集团秉持“命运共同体”精神,助推国家战略落地。“通”是把握“五通”内涵,助力民心相通。“达”是追求“达则兼济各方”,释放中国方案正能量。中交集团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和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行大道、谋共赢,坚信“利他必利己,有舍必有得”,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真实亲诚”。通过捐资助学、扶危济困、抢险救灾、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推进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属地化的精耕细作,也担负起中外文化融合的新角色;为当地员工创造教育培训条件,致力于打造“智力丝绸之路”;交付一批又一批质量优良、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工程”,致力于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积极对接域内发展战略,坚持合作共赢和价值共享,实施的多个项目,均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
 


 

下文以蒙内铁路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作为中交集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项目案例,供参考。

中交集团“一带一路”项目案例——蒙内铁路项目

一、项目背景

蒙内标轨铁路项目(简称“蒙内铁路”),位于肯尼亚境内,由中交集团所属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是东非铁路网的第一段。项目主线全长471.65km,合同金额38.04亿美元。起点为蒙巴萨,是非洲最大的港口之一。终点为内罗毕,它是肯尼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非洲重要的交通枢纽。蒙内铁路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的桥头堡,是中肯乃至中非合作的标志性、突破性、示范性项目,不仅是新时期中非的“友谊之路”,还是中非“合作共赢之路”、“繁荣发展之路”、“生态环保之路”。

蒙内铁路是首条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装备建造、中国运营维护(EPC合同规定2年)的国际干线一级铁路,项目的建设全方位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国门。建成后,铁路将承担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和南苏丹等6国的货物运输任务,促进东非现代化铁路网的形成和东非地区经济发展,为东非一体化提供基础设施保障。蒙内铁路建设期间,将推动肯尼亚国家GDP增长1.5%,通车后,将降低40%的物流成本。

二、主要管理手段

建设伊始,项目确立了“责任引领,奉献至上、诚信基础、创新动力”的核心文化理念,以“讲政治、提形象,保质量、保安全,带队伍、出经验,建机制、增效益,抓重点、带全面”为工作思路,按照“扎实周密,坚韧执着,志在必成”的工作方针,围绕铺轨、联调联试、运营三条主线组织实施项目,创新了海外大型项目运作模式,拓展了项目实施的新思路,积累了多个方面的海外项目管理经验。

(一)周密开展安全、质量、环保管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建立总经理部-分指挥部-项目经理部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细化安全责任,量化考核标准;完善规章制度,以制度促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以技术工艺保证安全的理念,强化工艺本质安全;遵照肯尼亚职业健康法要求,不断加强现场职业​健康管理,提供和维护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明确质量管理三层级,即总经理部和分指挥部监督抽查、项目经理部自查自控和监理联合体签认管控;严控工序质量,明确每一道工序基本程序和作业标准,实现可追溯;强化验收工作,以每一道工序的工作质量来确保工程质量;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全线混凝土拌合站运行情况与重点隐蔽工程施工情况,实现质量全过程管控。

在环水保管理工作方面,严格遵守肯尼亚环保相关法律要求,与当地环评公司签订了咨询服务协议,与当地环保组织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全线环水保管理符合当地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环水保措施,注重野生动物保护,将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高效实现目标管理和成本控制。

通过签订分包合同将项目实施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标段,通过监控分解目标的执行情况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同时确定了主要监控目标,即工期目标、工程量目标和质量安全环保目标。

通过制定预算考核制度规范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执行资金计划审批制度,建立“集中管理、计划控制、授权审批、封闭运行”的资金管理模式。

在成本控制方面,项目以总经理部的标后预算为基础,将成本控制目标分成三级,即责任成本、计划成本和红线成本。

由于财务科目归集方式与标后预算存在差异,很难协调一致,且财务入账存在延时,不能准确核算当期成本,因此成本管理采取过程控制、期末考核的方式,成本考核情况计入项目的最终综合考评,通过奖惩机制来提高各项目部对成本控制工作的积极性。

(三)全面推进项目信息化管理。

按照我国铁路“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要求,基于蒙内铁路建设呈现出“工程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建设速度快”的显著特点,项目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标准化管理经验积累的重要工作,建立起覆盖全线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目前,项目已铺设了覆盖全线长达500km的大临网络系统。结合国内铁路项目信息化硬件设计的主流标准,蒙内铁路信息化设施先后建成信息系统机房、信息化监控中心、视频会议室、监控摄像头、搅拌站监控系统等信息化中枢设施,本着“经济适用、节约投资、永临结合”的硬件建设原则购置了一系列承载信息系统软件的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等核心设备,保障蒙内项目数据储存和正常运行。项目引入了国内主流的铁路建设领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办公管理方面,采用了铁路总公司OA系统,实现了与国铁管理模式的对接;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充分吸纳国铁建设项目管理经验,自主研发了适用于项目的、以工程EPS结构为主线的、可复制的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多项系统软件。

(四)实现财务共享管理。

项目实施财务共享管理,为提升财务集中管控力度,加速推进财务共享建设,克服多层管理带来的财务管控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经营结果不清晰等管理难题,采取财务转型变革。

蒙内项目总经理部围绕共享中心运营机构搭建、财务管理关系建立、共享信息系统建设三条主线,顺利完成了财务共享中心搭建和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开发运营,稳步推进了各项财务管理工作。

在资金管理方面,实施了“集中管理、计划控制、授权审批、封闭运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在税务管理方面,以依法纳税、合理避税为总原则,确立外账核算模式,明确外账税务责任,落实税务筹划方案,开展外账核算工作;在风险管理方面,实施了合规经营联系人和合规经营承诺制度,确保蒙内项目守法合规经营;在现场财务管理方面,按照重心转移、业务前移、进驻现场、靠前管控的思路不断加强项目现场的财务管控。

通过实施财务共享管理模式,蒙内铁路项目的集中管控力、内部控制效率得到有效加强,税务风险进一步降低,经营结果更加清晰明了,财务转型的目标真正实现。
 


 

(五)集中开展物资设备采购管理。

在资产管理方面,项目根据集采设备采购原则,确定了11大类20种设备采用集中采购,同时制定了集采设备的“四统一分”的采购、发运模式,即统一招标、分别签署、统一付款、统一运输、统一清关。

目前,项目集采设备共计1450台套,设备原值达1.36亿美元,涉及国内13家供应商,其中国产设备台数约占80%,带动了国产设备集体走出国门。多单位合作的超大型项目的设备集采模式在蒙内铁路项目成功运用,为项目节省约了采购成本,实现了以规模优势达到价值优势的目标。同时带动了山推、三一、陕汽等7家国内大型设备厂商设备走出来,设备厂家依托蒙内项目集采设备进场在肯尼亚或者东非区域设点扎根,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通过售后及配件前移,提供项目技术支持,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蒙内铁路共有13家设备供应商在项目前场建立了16家寄售配件库,并派出人员进行现场服务,带动厂家配件出口,截至到目前累计进场配件约1000万美元。各集采设备厂家通过项目现场驻派服务人员,掌握设备在非洲工地使用中特点,提高了人员技术水平,锻炼出了一批全面优秀的售后服务人员,为设备制造商从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变培养了服务团队。

(六)积极开展属地化建设。

项目从初期就把当地雇员管理作为重点,目前项目在职当地雇员20,162人,直接雇佣人员达到28,419人,间接雇佣人员如当地分包商、运输商等已达到13,217人,截至目前,已为肯尼亚当地创造了超4万个工作岗位。

项目深入开展当地雇员培训工作,整体的培训规划,积极开展三个层面的培训工作:一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当地雇员进行技术培训,发挥中方管理人员的技术优势,组织中方人员培训当地雇员、过与当地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以联合办学的方式,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已于2016上半年选拔优秀当地雇员20名到中国进行培训学习。二是对铁路运营期间所需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为肯尼亚培养铁路运营技术人员。项目与西南交大及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RTI)联合开展了第一期培训工作已经顺利启动。一期培训班设置运输专业、机车专业、通信专业,10名中国教师对105名当地学员进行教学。此次培训是公司首次在海外联合中国高校与当地学校共同开展的培训,也是项目为运营培训当地技术人员所做的积极尝试。三是帮助肯尼亚高校创建铁路工程专业,为当地培养铁路高层次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前期推动,西南交通大学已表示会积极参与肯雅塔大学的合作培养高层次铁道人才项目。

加强中外方人员管理。项目积极维护与工会的合作关系,重视与当地政府、议员、地主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维护,加大对当地雇员管理的检查力度,加强当地雇员工伤保险管理,为当地雇员提供更加安全的通勤车辆,按照规定为当地雇员缴纳各项费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当地雇员罢工问题得到明显好转,当地雇员管理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同时,项目严抓中方人员各项管理制度以及《九不准》的落实,稳步推进中方人员工作证办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加强人员回国管理。

(七)积极开展公共关系维护。

积极探索更为全面和专业的公共策略,与肯尼亚政府高层对接,保持与各级政府的沟通联系,积极推动征地和外联事务。加强开展外宣工作,组织和协助开展了来自我国新华社、央视、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凤凰卫视和肯尼亚当地媒体KTN、Citizen TV等十几次媒体采访活动,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地对蒙内铁路项目的建设进展进行了深入报道。针对今年发生的涉及动物保护几起不实报道,第一时间应对媒体问询、利用媒体规则及时发布澄清信息。积极高效应对处理法律纠纷,依法维护蒙内铁路项目的合法权益。

(八)多方联合创新公共安全管理。

项目面临众多的内部和外部风险,为保障整体公共安全,项目以“多方联合、共保安全”为理念,通过一种新颖的“三级四层”管理模式,在聘用肯尼亚政府武装力量及当地保安的基础上,商业引进国内专业安保公司德威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多方共同打造专属蒙内铁路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截至目前,项目全线共有德威安保人员48名;警察总数1064人,当地保安1556人;全线专业安保力量总数为2668人。全线45处营地、料场及炸药库,昼夜均有专业安保人员及当地安保力量巡查,实现了安保全覆盖。

根据安保服务的协议内容,德威安保人员负责对当地安保力量进行直接管理;发现并及时处理偷盗、阻工、罢工等事件;组织中方人员、当地保安和警察队伍开展各类公共安全培训和演练;制定、修订、完善各类制度、规定、方案和预案;收集项目周边与公共安全相关的情报信息;通过各类检查发现安全管理漏洞,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组织武装警察对财务人员取款、工作组检查、领导视察等进行安保护卫等。

由于德威安保人员的专职性和专业性,项目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完善,财物偷盗现象逐渐下降,阻工、罢工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中方人员整体公共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且截至目前未发生危及中方人员生命的公共安全事件,为项目减少了大量可能因财产丢失或人员伤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其他间接损失。

在此之外,项目还积极建立公共安全情报搜集和发布机制,基于与使馆、肯尼亚警察总部、肯尼亚中央情报局、华人华侨联合会等机构建立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情报共享机制,定期发布肯尼亚及周边国家公共安全快讯。

(九)推动构建海外大党建格局,开展项目文化建设。

蒙内铁路项目指挥部党工委是中交集团党委第一个在海外成立的特大型项目党组织,是对中央企业境外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和尝试。项目党工委自成立以来,在中交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集团党委工作部和海外事业部党委的指导下,按照“专业、务实、特色、融合、创新”的总体要求,结合蒙内铁路项目实际情况,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工团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在项目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

项目党组织继续坚持“围绕一个中心、发挥两个作用、遵循三个原则”的党建工作理念,围绕项目建设,开展与落实“两学一做”活动,开展“百日劳动竞赛”、中肯员工技能比武等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生产建设中的先进作用。通过及时有效的开展这些学习教育活动,极大地增强了项目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项目党员的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同时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2.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夯实项目组织建设

项目党组织倡导建设劳动型、学习型、服务型工会组织,依照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原则来建设共青团组织,引导团结广大群众和青年。“七一”期间,项目党组织还开展了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活动。

3.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坚持履行社会责任

项目继续坚持“责任引领、奉献至上、诚信基础、创新动力”的核心文化理念,全面开展内外宣传工作。截止2016年6月份,累计收集信息稿件3403篇,在项目内网发布2249篇,及时报道重要施工节点及重大活动。定期出版蒙内项目简报,目前已发布23期,还筹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项目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工作,从安全、质量、环保、员工关怀、当地元素、社区服务这六大方面,秉着“合作共赢、绿色环保、百年工程”的社会责任管理理念,进行全方位社会责任管理。2016年初,项目编撰完成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并在内罗毕成功举行报告发布会,受到了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及肯尼亚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三、取得成绩和体会

蒙内铁路项目从2014年6月进场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在蒙内项目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体会深刻:一是特大型海外项目的前期科学策划十分必要,有效科学的前期策划和推演,例如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建设、资源配置的超前谋划,能让后续的具体实施事倍功倍;二是项目风险管控十分重要,海外项目比国内项目面临更多的政治、市场、公共安全、竞争、汇率风险,项目应建立完备的和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以应对各类风险;三是海外党建尤为重要,项目以党建为抓手,开展项目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了国有企业党建优势;四是积极开展社会责任管理,通过对利益相关方关注方面的分析和有效管理,塑造项目与各方的和谐关系,有效助力项目顺利实施。

蒙内铁路将继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将项目打造成百年不朽工程,发挥大国重器的责任和担当,承担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先锋,为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交集团“一带一路”项目案例——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

一、项目背景

(​一)斯里兰卡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

斯里兰卡地处南亚次大陆最南端,是印度洋上的岛国,自古就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斯里兰卡是欧亚之间重要的国际贸易和石油运输通道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全球50%以上的集装箱货运、1/3散货海运及2/3石油运输都要取道印度洋,通过印度洋的油轮提供了中国进口石油的80%、印度进口石油的65%,日本几乎完全依赖通过印度洋的运输来保证能源供给。斯里兰卡在南亚国家中率先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与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38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近年来,斯经济稳定发展,多年保持6.5%左右的年均增长率。

(二)中斯两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友谊。

中斯两国无论是政府交往还是人民友谊都有良好的基础。2000多年前,汉代使者就已漂洋过海首次踏上斯里兰卡这颗“印度洋上的明珠”。《汉书•地理志》记载,约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后,急于恢复华南海外贸易,立即派遣使者,到广东招募译员、船工和商人,带着黄金、麻布和丝绸等,乘船“自徐闻(今雷州)、合浦、日南(今越南中部沿海广平省至富安省一带)”出使东南亚,到达马来半岛谌离国(今泰国境内)后,下船步行十几日,抵达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德林达依),再搭乘“蛮夷贾船”,到达黄支国(今印度泰米尔)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而后汉使再乘船经马六甲海峡回到国内,往返历时两年。

1957年2月7日中斯两国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友好,高层互访频繁。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斯里兰卡期间,两国宣布建立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7年是中斯建交50周年暨“中斯友好年”,两国在各领域成功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2013年5月,拉贾帕克萨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与习近平主席会谈。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会见参加亚信峰会的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

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结束,中国与斯里兰卡展开良好合作,帮助其进行战后重建,在斯中资企业承建了诸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科伦坡南集装箱码头、汉班托塔港、马特拉国际机场、A9公路、普特拉姆燃煤电站、汉班托塔板球场等。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为斯里兰卡战后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改变了斯里兰卡的国家面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将为斯里兰卡后续可能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斯里兰卡战后经济平稳发展。

2009年5月,斯里兰卡结束了近30年的内战,战后社会趋于稳定,斯里兰卡政府积极推进战后平民安置和经济社会重建,政治、经济形势平稳发展。2010年斯里兰卡已经摆脱最不发达国家身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3年人均GDP达3280美元。战后,斯里兰卡旅游业发展迅猛,被全球知名旅游指南《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评为2013年度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国。斯里兰卡正悄然成为中国游客新兴出境游目的地,斯里兰卡旅游推广局2013年6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赴斯里兰卡游客人数在2013年4月间创下同比增长98.5%的历史记录,近两年来,中国赴斯旅客增长近六成。

经济发展更加凸显了土地及基础设施的不足,项目所在地科伦坡是斯里兰卡首都,人口200万,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近年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逐渐升温。在科伦坡市区,从2011年以来,交易面积超过1万平米的地块屈指可数,土地的供不应求,导致土地价格稳步增长,同时,众多世界级酒店相继登陆科伦坡,更加剧了市中心优质地块的供应不足。斯里兰卡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起即计划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扩大科伦坡中央商务区的范围,但受内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此计划自科伦坡南港扩建工程开始后才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斯里兰卡政府推动斯里兰卡实现5个中心目标——海上中心、商业中心、能源中心、旅游中心和教育中心,使得科伦坡中心区土地短缺问题更加凸显。

(四)践行中斯两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际性合作举措。

2013年5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来访的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决定将中斯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谋求共同发展,造福两国人民。当中国领导人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时,斯里兰卡对此迅速回应,充满期待。2014年2月,斯里兰卡外长佩里斯访华时,提出与中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9月16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斯里兰卡前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的共同见证下,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特许经营协议成功签约,港口城项目的签约实施是践行中斯两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际性合作举措。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扩展科伦坡中央商务区的区域,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为斯里兰卡建设成为南亚航运中心、商业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中继点,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保障。
 


 

二、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南港以南近岸海域,与科伦坡现有的中央商务区相连,规划范围北至科伦坡南港防波堤,南至Galle Face Green,东至现有海岸线。项目由斯里兰卡港务局提供海域使用权及负责项目区域外的配套设施建设;由中交集团所属中国港湾负责项目投融资并进行填海造地形成276公顷陆域,并完成土地一级开发后与斯方按约定方式分享土地销售和开发收入。

项目拟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预计2015年1月全面开工,按计划2017年12月建成,工期3年。主要建设内容为:填海造地陆域面积276公顷,吹填工程量5963万立方米;一条长约2000米、宽约70米的运河;一条总长3244米的防波堤(两侧含沙堤)和10公顷面积沙滩;并完成一期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给排水、供电、通信及其他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期预计2021年1月开工,2022年12月建成,工期2年。主要建设内容为:二期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给排水、供电、通信及其他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港湾作为项目投资主体,通过设于新加坡的特殊目的公司持有项目公司全部股权,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斯方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项目总投资约13.96亿美元,拟分二期实施,其中一期投资11.08亿美元,建设期3年;二期投资2.88亿美元,建设期2年。

2015年3月,斯新政府以“缺乏相关审批手续”、“重审环境评估”等为由叫停了该项目。2016年年3月,政府取消对港口城项目暂停决定。2016年8月,中斯双方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签署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新协议。斯方认为,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更名为“科伦坡国际金融城”将有助于把斯里兰卡打造成印度洋地区国际金融中心。根据新协议,吹填土地面积由原协议的233公顷变为269公顷,其中公共面积由63公顷增加为91公顷,包括45公顷对外开放的公园,另外还将为科伦坡创建13公顷的公共沙滩。

三、创新思路

项目采用了典型的BOO(Building-Owning-Operation,建设、拥有、运营)商业模式运营,BOO是近年来工程承包企业逐渐推行的一种市场化运营模式,即由承包企业投资并承担工程的策划、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业主只负责提出需求和宏观把控,双方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在投资协议和商务合同里明确投资金额、建设内容、运营维护和特许协议等细节事项。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加,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和国际工程投资需求持续扩大, BOO商业模式既满足业主对工程承包商的项目运营和投融资环节不断提高的要求,也符合企业自身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获取的发展需求,业主方通过转移的方式降低了自身运营风险,而工程承包企业也可以从项目投资、运营和维护中得到相应的回报。

商务部在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五个方面采取务实举措来推动落实这一意见,其中一方面即为“引导企业开展售后运营维护管理,探索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建营一体化合作方式,推进产融结合,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建营一体化是资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由同一主体承担并实现一体化管理,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新趋势。BOO模式正是“建营一体化”典型的一种实现方式,充分体现了项目承包商参与到投资、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建营一体化发展趋势,因此,这一项目也符合中国政府对工程承包行业“有建必营”的发展要求。
 


 

四、取得成绩和体会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主业,中交集团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海外投资,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将海外业务拓展至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以及相关的装备制造、境外园区、房地产、产业投资等领域,不断提升集团的国际地位和海外竞争力。为建成和运营科伦坡港口项目,项目从策划之初,中交集团就注重发挥全产业链优势,集中全集团的优势资源,包括中交集团的投融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中国港湾对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中的建设运营优势,中交四航院在港口与航道工程上的勘察设计优势,结合中国港湾在斯已承建28个基础设施项目积累的对当地政策和市场环境的熟悉,利用中交与国际一流设计、工程咨询、财务管理等公司合作的经验,为该项目的顺利签约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伦坡港口城直接投资额为14亿美元,是斯里兰卡目前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项目将带动后期超过130亿美元的投资,完工后将创造83000个就业岗位,是斯里兰卡投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科伦坡港口城被定位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国际购物中心、文化中心、五星级酒店、国际游艇码头,超高层高档写字楼多座、高档住宅30000套。从2.8平方公里的海域变成陆地,到完成土地一级开发后分享土地销售和开发收入,项目总建设内容涵盖填海造地陆域面积276公顷,一条运河,一条两侧含沙堤的防波堤和沙滩,并完成道路、绿地、给排水、供电、通信及其他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庞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承包商完成从投融资、填海造地、一级土地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跨领域、全环节的工程建设,对承包商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实力的要求极高。

近年来,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经历了从分包向工程总承包的转型升级,随着成本优势逐步弱化,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EPC模式的发展也逐渐遇到瓶颈,打造企业在“商”、“融”环节的能力是拓展业务范围和盈利空间的重要方向。工程承包行业商产融的核心是通过搭建具有商务运营能力、工程建设和服务能力、投融资能力的合作平台,形成聚集金融服务、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三大领域优质资源的合力,全面提升国际承包企业的海外竞争力、影响力、以及抗风险能力。从市场需求上看,推动商产融结合也更加适应和符合目前全球经济复杂化背景下各国政府不同的诉求,解决发展中国家加快本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与政府投融资能力受限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城镇化布局、工业化路径、产业规划等层面能力欠缺的现状。

围绕“率先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目标,中交集团提出“确立和实施国际化经营优先发展战略”,依托“五商中交”全产业链优势和世界领先的全球市场网络优势,充分利用和有效嫁接日益成熟的海外并购、跨国资本运作和产融结合新优势,把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产业投资发展商”作为新业务定位,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经济不断拓宽新的发展空间。本项目是融交通基础设施、一级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三业一体的大型综合类投资项目,对提升中交集团国际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由承包商向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的转型升级,创新走出去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培养国际一流人才都有重要的意义,该项目不仅符合中交集团打造“五商中交”发展战略和境外投资业务发展方向,也将成为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印度洋上的标志性项目。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6年11月11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