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王铁宏:消除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三重顾虑

发布日期:2017-08-28   浏览次数:

王铁宏:消除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三重顾虑

 

当今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无一例外是在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被世界众多国家视为经济支柱的建筑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建筑工业化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首先对建筑墙体进行革新研究,由小块材料(烧结制品标准砖)向大块墙材转变,大块墙材向轻质板材和复合板材方向转变,即向装配式建筑墙体方向发展,随后对楼板、梁、柱由现浇向预制方向转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各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本国工业化建筑体系和与之配套的墙体材料的主导产品。日本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方面研究工作比较先进,近年来建造了许多装配式结构体系建筑工程,它作为日本建筑业三大建筑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之一共同支撑着日本建筑市场,像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程度也很高,特别是瑞典建筑工业化程度在国内到达80%以上,是世界上建筑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装配式建筑工业化是世界性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建材工业和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各方面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建筑业也不例外,传统建筑方式人们开始逐渐发现已经不再完全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于日益发展的我国建筑市场,现浇结构体系所存在的弊端趋于明显化。面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外的建筑工业化成功经验,我国建筑行业必将掀起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浪潮,使其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并将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办《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全国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31个省(市、区)陆续出台了贯彻意见,各城市人民政府正在积极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让政策真正落地。以上海市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各方主体参与,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行业里伴随着装配式建筑发展,始终有一部分同志充满顾虑,归纳起来有三重:一是担心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不好;二是怀疑装配式建筑有好的发展前景,担心会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三是认为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无法替代现浇体系。

这三重顾虑在行业里弥漫着,或多或少地传入到一些城市政府决策者的耳中,并影响其判断,以致出现城市政府在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时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些城市真明白、真想干、真会干,而另一些城市没明白、没想干、不会干。为此,非常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澄清并消除当前行业中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三重顾虑。



 

顾虑一:担心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不好

我们所说的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包括各种结构型式的装配式,如适应超高层建筑的全钢结构全装配式(即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全装配式),如适应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结构装配式,再如量大面广的多层小高层PC等。即使是PC,既包括当前普遍推广的框架体系或框剪体系+PC(外墙、内墙、楼板三块板装配式),当然也包括行业里正在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的全结构体系PC。必须指出,此装配式非彼装配式,要用全面辩证思维看待,各有市场细分、特点和局限性,切不可以偏概全。

以上三种不同的装配式建筑都是基于现行标准规范体系,完全能够满足抗震、抗风、消防等要求,全国已经有累积超过上万栋建筑、几千万平方米的成功示范。至于说行业里正在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今后可能更多在多层小高层建筑中推广的全结构体系PC,会在多大范围推广、会推广到多高的建筑上,目前都还处于试点示范阶段,不必担惊受怕。

装配式建筑柱与柱的连接采用钢筋套筒连接技术,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72年传入日本,经过几代的改进,现在最新的套筒连接技术是在预制前,套筒的一端与钢筋通过螺纹完成机械连接,套筒被预制在构件内,另一端钢筋在施工现场通过高强的灌浆料灌浆进行连接。钢筋灌浆套筒连接在日本和美国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其中包括套筒应力-应变曲线、循环张拉疲劳试验,这样一个技术经过长期实验,而且经过了强震的考验,美国和日本的结论都认为它可以在高层建筑中放心大胆使用的。

应当认识到它在当前还处于推广试点示范阶段,应当鼓励其科技创新,鼓励其完善标准体系。当然,政府主管部门试点示范这种装配式建筑时应加强监管,特别是在验收环节。归纳起来说,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消除这重顾虑。



 

顾虑二:怀疑装配式建筑发展有好的前景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新时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经济总量主要聚集在城市,要发展绿色经济必然要发展绿色城市,而建筑运行与建造能耗又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一半,因此发展绿色城市必须发展绿色建筑。

从客观上来讲,我国目前的房屋建造方式,即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虽对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钢材、水泥浪费严重;二是用水量过大;三是工地脏、乱、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质量通病严重,开裂渗漏问题突出;五是劳动力成本飙升,招工难、管理难、质量控制难。这表明传统的建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而又好又省又快的装配式建筑就是绿色和低碳建筑的重要方式,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一是装配式建筑通过建立完整的方案研究、设计、施工、组装体系,能够使建筑成本大幅降低;二是比传统建筑模式工期可缩短40%,降低了开发商的资金成本;三是装配式建筑模块是在工厂生产,产生的建筑垃圾比传统建筑减少90%;四是装配式建筑施工装配机械化程度高,大大减少了现场的和泥、抹灰、砌墙等湿作业,减少了施工噪音;五是由于施工人员少、建筑垃圾排污也少,施工现场非常干净,原来最起码需要一千多号工人的项目,装配式建筑主体工程50人足以,主体做完以后进入安装阶段也就四五十人。

对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产生顾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行业里有些同志将此次发展装配式建筑简单地与上世纪80年代曾推广过的大板式建筑被现浇体系替代的情况相比,从而认为目前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堪忧。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论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还是结构型式、构件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此次与上一次都有根本性不同。如果简单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大板式建筑发展情况而怀疑这一次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前景,则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担心是不必要的,也是错误的。综上,怀疑装配式建筑有好的发展前景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要充分相信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都是大有可为的,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顾虑三:认为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无法替代现浇体系

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是制造业工业化的基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是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这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基本共识之一。而从现实来看,装配式建筑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其生产成本过高。

成本过高是业内人士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顾虑。我们对装配式建筑与传统体系的建安成本做过全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对80~120层超高层建筑,按现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结构传统技术施工的竣工合同总价平均约为14500~16000元/平方米(全面统计),同比,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成套交付价可节省1/3;

二是对30~70层高层建筑,传统技术竣工合同总价平均约为5500~6500元/平方米(抽样统计),同比,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成本可节省1/4;

三是对20~30层小高层办公类建筑,尽管抽样样本偏少,但采用钢结构装配式也有一定的节省空间(约1/6)。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30~70层的高层建筑开始,装配式的成本优势开始明显。对量大面广的20~30层及以下住宅类建筑,各种装配式都可以做,但PC与传统的现浇体系相比,现阶段成本上的确没有太大优势。这也是行业内有人认为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不是无法破解的。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环境和强烈的市场倒逼机制下,装配式建筑参与各方都在紧盯市场需求,积极研究创新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更好更省更快。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奖励容积率政策,基本上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以破解当前阶段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障碍。再结合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和BIM技术,PC推广成本与传统技术成本相比,可以做到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优势。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PC的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推广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当然,在推广PC过程中对开发商和设计院等在选型上也要引导并适当限制,否则过分个性化的平面布置不利于PC的标准化、集约化,势必增加模具成本,从而提高总体成本。综上,我们还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消除这种顾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对装配式建筑存有顾虑,就丧失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信心和决心。据中国建筑设计院装配式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守峰分析,今后雄安新区80~90%的建筑将会采用装配式,这反映出在行业里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研究问题,打消顾虑,坚定信心,用真明白、真想干、真会干的实际状态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办的有关文件精神,更好地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8月28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