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贵州未来5年投资860亿改造城市“面子”和“里子”

发布日期:2017-04-06   浏览次数:

贵州未来5年投资860亿改造城市“面子”和“里子”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全面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和推广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日前,贵州省住建厅表示:到2020年,贵州将建设实施地下综合管廊500公里以上;到2020年,全省范围内城市(含县城、开发区、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015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组织开展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作为首批试点中同时获得两项试点的5个省份之一,也是西部唯一同时获得两项试点的省份,贵州的六盘水市获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贵安新区获得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贵安新区综合管廊
 

开展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既可提高城市安全防灾能力,提升城市发展的内在质量,也可提升城市的外在‘颜值’。目前,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开工率达到97%,贵安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开工率达到83.7%。同时,贵州省范围内也在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面城市建设:2016年,黔西南州、贵安新区等地积极开展了管廊建设,全省地下综合管廊开工建设长度达到78.81公里;贵阳市、六盘水市、铜仁市等在城市建设中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省海绵城市建成面积达到13.3平方公里。

2017年,贵州省计划开工地下综合管廊77公里,计划建成海绵城市26平方公里。并以六盘水市、贵安新区试点工作为突破,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研究提炼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地推动全省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六盘水市综合管廊防水保护层施工
 

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较大。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综合管廊建设投资约为每公里8000万至1.2亿元。未来5年,贵州省将建设综合管廊500公里、海绵城市450平方公里,建设投资860亿元左右。

对此,贵州一方面将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投资。如在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中央财政资金投入1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0.2亿元,效果很明显。另一方面,还将拓宽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运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

此外,贵州省正在积极推动《贵州省地下管线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使建设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并逐步完善建设制度、管理制度、价费制度、技术标准等制度措施,为建设运营工作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

小科普:

综合管廊建设

地下综合管廊是为了解决饱受诟病的“马路拉链”和“空中蛛网”问题,通过建设地下公共隧道,实现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道的集中敷设,使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和集约。

随着城市的发展,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增加,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管线设施在城市地下形成错综复杂而无序的“网络”,占用了大量的地下空间。同时,各类地下管线不能统一实施,“你方唱罢我登场”。“马路拉链”饱受诟病,影响市民正常的出行,交叉施工引起的损坏管线事故时有发生,地下管线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把各种管线纳入地下综合管廊中集中敷设,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监督管理,可减少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占用,有利于地下地上空间的统筹利用,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可实现对地下管线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避免管线受到施工破坏,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一般,管廊的结构设计年限为100年,管廊内设置较为完备的消防系统,通过防火分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对管廊内发生的紧急状况能及时进行处理。管廊运营单位要设置监控中心,能实时、准确地监测管廊内的有害气体、空气含氧量、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能及时掌握管廊的运行状况。与传统直埋方式相比,管线入廊设施的安全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应急管理更加快捷。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雨中看海”等问题,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充分发挥建筑小区、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收和释放雨水的功能。

海绵城市的效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不臭、热岛有缓解”,意思就是在中小雨情况下,雨水可以下渗,路面没有积水;在大雨时,城市雨水排出畅通,不会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等污染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城市热岛效应也可以得到改善。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使老百姓从以下几方面感受到成效:

一、亲近自然,休闲、休憩的场所变多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和林地、草地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与城市和谐共存,城市居民有了。

二、身边环境越来越好。海绵城市建设运用生态的手段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进行恢复和修复,增加城市生态空间。通过综合整治措施,城市黑臭水体消除了,河道整洁了,绿地等生态空间更多了,身边环境会越来越好。

三、不再“雨中看海”。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工程措施,控制雨水径流总量、削减峰值流量、延缓峰现时间,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消除“雨中看海”的现象。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7年04月06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