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海绵城市——“不再看海”绿色城镇幸福生活规划的核心

发布日期:2016-12-26   浏览次数:

海绵城市——“不再看海”绿色城镇幸福生活规划的核心
 

2015年2月初,四川省遂宁市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文本》,遂宁市财政局、住建局、水务局联合发文向四川省请示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5年3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答辩决赛上,遂宁市以第12名的优异成绩从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地级市,成功入围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4月13日,经过公示,遂宁正式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这不仅仅是一个圆满的结果,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遂宁随即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于2015年12月21日通过了由多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12月23日,成功通过遂宁市规委会审查。《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成为国内首部出台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遂宁市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从试点走向示范提供了专业技术和科学理论支撑。

《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3年试点,形成一套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典范,作为浅丘平坝地区内涝防治示范、老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滨江水生态文化示范。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及体现遂宁特色的原则,在充分考虑遂宁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确定了遂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三个主要策略为重塑城市水脉、缓解城市内涝和再现碧水清溪。

1.重塑城市水脉

划定三级水系

遂宁市中心城区位于涪江沿岸冲击平坝,涪江由北到南蜿蜒穿过城区,是市区内面积最大的水系廊道;渠河平行涪江穿城而过,两岸植被丰茂,构成城区内部重要的生态景观轴;琼江穿越安居城区,是安居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生态廊道;明月河、开善河等横向小流域水系发源于城区外围山体,最终汇入涪江。众多水体构成了遂宁中心城区的水系骨架,与其间镶嵌的水库和湖体形成中心城区水系生态网络。

自然流域内的水系通常是由水量较大的大中型河流、基本常年有水的小型河道和以季节性溪流为代表的雨源沟谷构成的。规划从流域面积、水量大小、水系功能方面考虑,将遂宁水系划分为以碧水、清溪、绿谷为特征的三级水系。

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将主要河流流域划分为多个子汇水区,然后利用软件,对主要河流流域出口流量及子汇水区的 30 年一遇洪峰流量进行模拟计算。根据模拟的结果,对中心城区 25 处河道提出了断面设计指引,明确了河道水域控制线,避免了水域空间被侵占,保证了自然水系的行洪能力。

生态化岸线,优化蓝绿空间

垂直式渠化断面重塑为台阶式生态断面,主要适用于渠河下游、开善河中游的渠化岸线。改造河段水面较宽且周边有一定用地。改造方法主要是增加亲水平台以丰富断面层次,栽种滨水植物形成自然护坡。台阶式渠化断面重塑是将断面重塑与景观打造相结合,改造台阶式渠化断面为台阶式生态断面,适用于开善河入涪江段及涪江老城区侧。

斜坡式渠化断面改造为能够抵御洪水的斜坡式生态断面,适用于明月河入涪江口段、联盟河入涪江仁里镇侧河段以及琼江城区段。改造河段断面本身为斜坡式,有一定的亲水性且对景观要求较高。改造方法为栽种滨水植物形成自然护坡,改造断面结构为生态断面,并满足防洪要求。

2.缓解城市内涝

识别洼地,管控建设边界

对城市洼地的识别与保护是遂宁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中心城区范围内共识别洼地 55 处,面积合计约 1170 公顷,规划以中心城区内洼地识别成果为基础,根据洼地是否有水面,以及其与建成区的关系,将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洼地划分为三类。在城市规划中,建设用地的选择通常要避开洼地,以减少开发建设时的挖填方成本,降低内涝风险。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划定的洼地、湖库蓝线范围内禁止的活动类型。

治理内涝点,保障排水安全

中心城区45个易涝点大部分位于老城区及老城区与创新工业园一期交界的地方,以及靠西山片区的政协宿舍片区与银河嘉园片区及马房街片区,其易涝原因主要是地势低洼和管道排水不畅,其排水能力小于降雨强度而引起积水。规划通过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与防涝系统建设解决遂宁城市内涝问题。

经过2015年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改造,川中大市场、和平东路等38个内涝点已得到有效治理。

构建低影响雨水系统,控制地块年径流总量

在控制规划中,以明确各宗地、道路的控制指标为主要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协调相关专业,通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等方法,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等上层级规划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结合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导性控制指标,提出各地块的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

大小排水系统结合,优化调蓄空间

在遂宁中心城区构建立体排水防涝系统(由地表排水防涝系统与地下雨水管渠系统组成)。

雨水大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道路、(大)明渠、(大)暗渠、隧道、排涝河道以及强降雨径流调蓄设施等,其中道路主要承担强降雨径流的汇集功能,可称为收集系统;(大)明渠、(大)暗渠、隧道、排涝河道等主要承担对所汇集强降雨径流的输送和排放功能,可统称为行泄通道;强降雨径流调蓄设施的作用主要是削减高峰流量。

3.再现碧水清溪

控制溢流污染,净化水系

采取源头、中途、末端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多层次地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在合流制排水区域采取一系列源头控制措施,进一步推广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内涝点整治等项目积极推广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径流总量控制,增加雨水径流的渗透和滞留,并减少进入合流制系统的径流总量,通过减少进入排水系统的污染物和雨水径流量,从而减少后续处理的难度和排水系统的负荷。

中途措施,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内涝点整治等项目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完善截污系统,杜绝旱季污水直接排河。末端控制,在溢流口建设调蓄或就地处理等设施,并提高污水厂雨天处理能力,完善截流式合流制系统。

管控污染物排放,保障水质

影响中心城区水质的主要是联盟河、开善河、明月河和米家河,主要为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等几项指数超标,全部为Ⅳ类或劣Ⅴ类水质,说明城区流域主要受生活面源污染,局部河段受工业废水污染影响较大。通过对主要流域污染现状及负荷进行分析,采用指数函数模型模拟污染物累积和冲刷。结合各河流水质本底情况,采用面源污染分区控制的原则,将水环境划分为水环境高敏感区、水环境中敏感区和水环境低敏感区三个控制分区。水环境高敏感区,水质严重不达标且入河污染物消减任务最重;水环境中敏感区,水质不达标且入河污染物削减任务较重;水环境低敏感区,水质接近目标限值且入河污染物削减任务较轻。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6年12月26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