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库

利用绿色街道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启示

发布日期:2018-03-13   浏览次数:

利用绿色街道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启示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发展理念的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楼、水泥街道的建成,我们的城市似乎变得越来越“硬”,不会呼吸了。虽然好看,但并不一定生态。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的建设者和城市管理者一定要有生态的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污染物有一定降解作用。如果没有海绵城市的支撑,仅靠排污工程,无法彻底治理黑臭水等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实际运用中以绿色街道改造项目为主的低影响开发建设进展依然十分缓慢,究其原因是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力和工程着手点,城市在绿色街道的建设和落实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早在2015年、2016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两批确定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而自2016年以来,海绵城市试点开始启动。截至2017年4月,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开工建设738公里,完成投资约400亿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作为“绿色中国”的重要载体以及“十三五”规划期间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目标,海绵城市在未来拥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据统计,到2020年海绵城市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9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7.6万亿元。

业界专家也对海绵城市建设颇为看好,中国城市建设正在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水环境挑战。不论是城市内涝,黑臭水,还是河湖生态退化,热岛效应,都值得引起关注,而解决上述“城市病”的核心在于解决城市水问题。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有哪些先进理念可以借鉴呢,下面以美国为例展开分析。由美国提出和主要倡导的绿色街道是低影响开发理念落实到街道雨水管理实际工程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推广,绿色街道目前被公认为是最先进的雨水管理方式之一,改善了当地街道暴雨洪水问题的同时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绿色空间。

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由暴雨和沿海风暴引起的洪水问题愈发突出。近年来雨水学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管道仅是简单把雨水更快速地往地下排,不仅增加了因自然过滤减少造成的地下水或河道污染,还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内涝或洪水的发生,直接或间接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反观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绿色街道理念已经深入民心,绿色街道建设和落实的技术条件和保障体系也已经比较成熟。因此,针对我国绿色街道建设存在的问题,美国雨水综合管理理念下的绿色街道建设的先进经验,是否能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抓手和建设思路呢。

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经验

美国是雨水综合利用发展较早的国家,其城市雨水管理经历了排放管理、水质管理、生态管理三个阶段,如今主要是从分散、小规模的源头场地对雨水进行收集、渗透去污和回收利用从而减少暴雨径流量和洪水污染的雨水管理模式——即生态管理阶段的“低影响开发”。

如今,美国各州已经建设了相当数量的绿色街道项目,仅波特兰一个城市的建设量就达到数百个,被称为典范的工程也不在少数,建设成效显著。下面通过成熟的绿色街道建设技术、完善的实施保障机制以及多方协调建设三个层面来介绍美国的绿色街道建设经验。

成熟的绿色街道建设技术



 

清晰完善的绿色街道建设流程


图1 美国雨水花园设计和建设流程图
 

美国绿色街道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清晰完善的建设流程。完善的建设流程设置在保证每个绿色街道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可以促进更多绿色街道的建设,并能促进更多主体能参与到绿色街道建设当中。

绿色街道设施一体化设计

为了确保雨水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高效性,美国绿色街道建设时会考虑绿色街道设施与原有城市街道以及雨水管道设施的连通设计。绿色街道一般包含生态湿地、雨水花园(含雨水种植池、路牙石扩展池、雨水渗透园和雨水种植沟)、生物滞留池以及可渗透路面系统等设计要素。不同种类的设计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可根据需求建设多个。

下面几个案例对常见的绿色街道设施与城市建筑旁绿地、道路、巷子等区域的原有雨水管理设施之间,以及绿色街道设计元素之间如何进行一体化设计进行简要说明。


图2 与建筑旁绿地一体化设计的雨水花园横断面示意图
 

图2是与建筑旁绿地以及地下管道一体化设计的雨水花园横断面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包含了集水沟、导流管、过滤池等元素。原理是打断雨水径流直接流入城市地下水管道,通过从建筑物的屋顶开始把雨水径流收集起来,并在地表上采用竖向处理或可渗透地表的方式把雨水汇集到雨水花园逐层进行缓冲和去污处理,再与城市原有的地下管道系统连接。人行道以及停车场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孔混凝土、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等可渗透铺装。


图3 与街道绿化合建的路缘石拓宽区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与街道绿化及原有排水设施一体化设计的路缘石拓宽区的平面示意图。方法是把街道两旁的部分停车区域改造成具有雨水管理功能的路缘石拓宽区。雨水沿着道路坡向随着约0.5m宽的路缘切口进入拓宽区内,并随着拓宽区内的植物和土壤吸收下渗,超出这一级吸收能力的雨水会从一级鹅卵石拦截坝流向下一级,直至每一级的植物和土壤都吸收了足够的雨水或雨水超过了路缘石拓宽区的存储容量。若雨水径流速度超出了整个路缘石拓宽区的吸收下渗速度,雨水将随路缘切口流入街道原有的排水口,进入城市雨水管道系统。随着路缘石扩展区对雨水的层层处理,街道上大部分雨水径流都能被就地吸收。

值得一提的是与巷子结合建设的绿色街道设施。2008年,洛杉矶市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城市绿巷建设项目,希望通过这些绿巷来实现改善城市径流管理,城市热岛降温,鼓励非机动车交通方式、扩大绿色开放空间等系列目标。2009年,绿巷委员会制定了绿巷设计场景指南,旨在指导绿巷工程设计项目的建设。


图4 与巷子结合的绿色街道改造设计平面图
 

图4是城市原有巷子设施与绿色街道设施一体化改造的设计平面图。设计师应当根据巷子不同的功能需求、现状条件和特性,采用不同的雨水管理元素建设不同类型的绿巷。如图4(1)是对车行需求较高的巷子,则把地面改造为方便车行的渗水铺装,与可集水的洼地、带有油脂过滤装置的排水井结合。图4(2)则是把部分车道改造为生态过滤区域,建设生态花槽,使用生物过滤来减少雨水径流,提高地下水质量。图4(3)基本不保留车行区域,增加照明、长椅、景观植物等步行道设施,仅保留紧急车行功能,在很好地管理雨水的同时为路人打造了安全、舒适的步行和休闲空间。

由上面的案例可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绿色街道建设,其原理都是通过打断城市雨水直接流入地下排水管道,把城市道路、巷子以及绿地等不同场地的设施原有的雨水管理系统与绿色街道设施进行连通一体化设计。

高质量、低成本的绿色街道工程

项目的建设质量最能检验技术是否成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绿色街道建设成绩斐然,尤其在波特兰,多项绿色街道建设工程都被公认为是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极佳范例,经常被国内外多项研究以及工程借鉴利用。美国环保局于2007年发布了《利用低影响开发策略和实践降低雨水管理成本》研究成果。研究对17个低影响开发项目案例进行了成本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管理工程的成本并提高环保效益,项目的总节省成本范围从15%~80%不等。

完善的绿色街道实施保障机制



 

高质量、低成本的绿色街道工程

20世纪80年代,美国编制了雨洪管理总体规划,促进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目标开始转向水质管理。20世纪90年代,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提出“低影响开发”理念,“最佳管理措施”理念也逐渐转向更强调与植物和水体等自然条件结合的生态设计和非工程性的管理办法。2014年,美国环保局通过了一个全国性规章,旨在减少新开发区域以及更新区域的雨水径流,并通过一些绿色基础措施来加强雨水管理。如今在美国,所有想要申请建设许可的新项目或是改建的项目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雨水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开发对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水质的影响。

把绿色街道建设目标纳入城市法定规划是全面推广绿色街道建设更直接有效的办法。西雅图被公认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其中西雅图总体规划(1994—2014)起到了重要作用。西雅图总体规划是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强调在长期战略基础上解决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众多问题。

区划法是美国地方政府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土地利用和建设的规划法,其对土地利用性质的分类和不同土地上建设内容进行了规定和要求,如在环境指标方面,对创造优美环境,防止有害影响作了广泛的规定,包括土地的绿化要求和污染防治要求等。在区划法的指导下,城市区划对城市绿化空间打造和雨水管理打造起到了强制性作用,通过在城市建设时把道旁绿色景观、街道或停车场可渗透路面的具体目标或指标纳入分区建设,保证了绿色街道工程的落实。

制定相关设计标准和管理手册促进绿色街道落实

技术指引、导则和相关设计标准是对历史研究经验和前期项目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20世纪末,美国一些州开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雨水管理手册》,对雨水设施建设做出了技术性的规定和指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雨水管理手册》的附录部分提供了各类绿色街道建设的设计细节和设计说明,为后期建设提供参考。此外,美国《低影响开发设计手册》、《绿色街道简报》、《绿色街道建设指南》、《下水道和排水设施设计手册》以及《芝加哥绿巷手册》等手册和刊物都对绿色街道做出了不同方面的指引。此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整理了美国各州市雨水管理的部分优秀的成果案例并在其官方网站上共享。

丰富的绿色街道建设资金渠道

美国联邦与地方政府通过多种经济手段激励绿色街道建设,如政府拨款、资助补贴、税收抵免等。如一些州为建设雨水收集和改造项目提供销售税和固定资产税的减免;开发商也可以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获得雨水费用折扣或一定的容积率奖励;部分市民可以通过雨水花园建设或绿色景观改造获得直接现金补贴。下面用两个案例说明美国绿色建设当中针对建设资金来源和资助的管理方式。

美国纽约低碳规划(2030)中明确规定了每一项规划目标的行动、时间表和资金来源等信息。其中在“抑制蔓延”章节当中的政策二明确指出了2009年及2015年前的绿色街道建设目标,并针对该目标列明由纽约市政府投资150万美元建设,其余工程由私人捐赠建设的。列明具体资金来源及投资额十分有利于实现建设的最终目标,也利于市民对规划实施监督。

而绿色资助计划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环境服务局为了促进更多绿色街道项目建设,提高工程存活率和城市环境效益的一项计划。只要满足属于绿色街道建设的工程类型,不与《雨水管理手册》建设要求相冲突,能为公共绿色街道提供雨水管理的效果的绿色街道项目就允许申请工程总费用1%的费用资助。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雨水管理迫切度、项目预计获得的效益、项目设计或施工的能力及其公众宣传和教育价值等因素择优筛选。绿色资助计划增加了建设投资的渠道,提高绿色街道工程的建设量和存活率,并有利于鼓励项目创新以及更多元化的设计,为绿色街道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

多方主体协作绿色街道建设



 

政府与社会机构协调共同建设绿色街道

在美国绿色街道大部分由政府主导开发,每年的建设数量会根据其经费预算和建设需求来决定建设项目和建设数量。但是绿色街道建设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研究和建设还远远不够,为此美国政府部门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鼓励学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区和私人开发商等不同主体参与到绿色街道建设全过程中。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由环保局进行全国总体统筹建设,各地方环保部门联合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市政部门负责全市的绿色街道建设目标和建设落实,并制定当地的绿色街道相关设计标准。美国各高校专业团体和专业协会也积极参与到绿色街道研究和实践当中。如被认为是波特兰市最具创新的绿色街道工程波特兰西南蒙哥马利街,在其建设过程中波特兰州立大学就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起到了激活项目的创新性研究的作用。

政府部门也鼓励适当数量和规模的私人承包开发,以满足市民对绿色街道设施的建设需求。参与绿色街道建设的承包商具有严格的规定,在建设前需要获得由专业人员授予城市公共工程许可。


图5 波特兰绿色街道建设流程图
 

图5是波特兰绿色街道建设的两种建设模式的流程图,可以看到,私人承包的建设项目对前期可行性分析和专业设计和施工能力具有严格的要求。私人建设绿色街道很好地填补了政府建设的空白,极大促进了波特兰地区的绿色街道项目的数量和丰富度。

而绿色资助计划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环境服务局为了促进更多绿色街道项目建设,提高工程存活率和城市环境效益的一项计划。只要满足属于绿色街道建设的工程类型,不与《雨水管理手册》建设要求相冲突,能为公共绿色街道提供雨水管理的效果的绿色街道项目就允许申请工程总费用1%的费用资助。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雨水管理迫切度、项目预计获得的效益、项目设计或施工的能力及其公众宣传和教育价值等因素择优筛选。绿色资助计划增加了建设投资的渠道,提高绿色街道工程的建设量和存活率,并有利于鼓励项目创新以及更多元化的设计,为绿色街道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

鼓励全民参与绿色街道建设

绿色街道项目所建项目一般都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应重视绿色街道建设、管理与城市公众参与的同步进行。城市居民的高度参与也是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一大特色,公众参与绿色街道建设的过程可以说贯穿了美国绿色街道的整个发展历程。

另外一项研究则探讨了现有的绿色街道及其他可持续雨水管理设施对社区成员雨水管理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另一项研究访谈了波特兰俄勒冈他泊河绿色街道项目所在社区的42个社区成员,调查表明约91%的成员听说过或见过绿色街道,57%的成员能准确描述绿色街道设施的功能和用途,这表明了绿色街道项目的建设和宣传对城市居民的雨水管理意识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6 波特兰俄勒冈他泊河绿色街道项目的公众宣传标志
 

美国绿色街道的公众参与还体现在市民直接参与绿色街道项目建设各个流程。首先,建设方会通过社区宣传计划、主要项目上设置解说牌以及优秀建设项目网站公开说明等方式,引起市民对绿色街道了解和兴趣,为后续项目维护和新建设打下基础。其次,引导市民参与到跟自己利益相关的绿色街道项目建设。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绿色街道研究和实践起步相对较晚。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公开发表的绿色街道研究的相关文献。此后,许多城市开展了绿色街道建设的实践探索,如上海上南路绿色街道、无锡中瑞生态城绿色街道以及深圳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等。

2014年,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下称《指南》),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同时意味着我国雨水系统建设观念发生重大的转变。2015年5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举办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为各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讲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建设经验,并为各个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的总体建设目标,以及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四大建设要求下的十项具体措施。

目前,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并参与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最终确定第一批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等16个海绵城市试点。这些试点获得国家的巨额财政补贴,将会大力投资海绵城市建设当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大规模推进建设必然会面临投入资金大、施工技术复杂、法规政策不同步、同步项目较多导致管理困难等问题,加上我国现有的雨水设施基础薄弱,因此对各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负责部门和规划师、工程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考验。此外,由于我国海绵城市理念传入较晚,先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技术性较强,主要用于专业交流和应用,不利于公众传播和宣传,因此对海绵城市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维护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通过对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梳理发现,美国的绿色街道建设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理念——技术——实践——机制保障”的建设体系。我国应当在新时期全面建设海绵城市热潮下,借鉴美国绿色街道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把绿色街道作为着手点和推动力,以点带面地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点启示。

完善并推广绿色街道建设技术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已经对低影响开发理念有了相当程度上的认识,尤其是城市规划、景观和水资源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对绿色街道的传播和建设做出了贡献。《指南》作为目前我国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最重要的技术文件,无疑为我国绿色街道建设理念和技术推广起了很好的作用。建议各地在《指南》的基础上加强低影响开发理念在道路建设层面的落实,探索具体、成熟的绿色街道技术相关的行业规范或设计标准,在建筑旁绿地、公园广场、道路两旁、巷子等不同的需求区域提出多样化的建设模式,通过工程设施、设计流程等方面标准化提高绿色街道的质量并控制成本;其次,可通过绿色街道项目试点工程的形式逐渐推广绿色街道改造技术,以点带面地构建把城市乃至全国的绿色街道体系,并培养一批优秀、成熟的绿色街道工程建设团队;此外,建议借由我国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的良好机遇,加强城市洪水多发区域的统计数据和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研究,把绿色街道改造工程从时序和数量上优先建设在更迫切的区域,并以此为基础长期监测绿色街道设施对街道雨水管理的效用。

把绿色街道建设纳入法规体系,多渠道丰富落实机制

我国的雨水管理可以说是从21世纪才正式开始,目前而言雨水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数量较少、缺乏系统性的阶段。《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006)》是我国在城市雨水利用方第一部国家级别规范,其包含雨水入渗和雨水回收利用两大方面的内容。

2014年1月1日我国施行《城镇排水污水处理条例》,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开始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和处理,合理确定截流倍数,通过设置初期雨水贮存池、建设截流干管等方式,加强对初期雨水的排放调控和污染防治”。就城市而言,北京是雨水收集利用法规体系相对发展得较好的一个城市,而北京以外其他城市针对雨水管理法律法规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

建议制定和完善雨水生态管理相关法律,并探讨在现有法律法规当中补充完善雨水管理相关内容的可能性;制定针对地方情况的雨水利用专项条例和规划,对城市新开发、改造及重建地区雨水管理进行强制规定,把绿色街道目标融入纳入雨水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当中;把雨水管理理念、绿色街道建设目标和建设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城市规划当中,促进绿色街道建设任务的有效落实;丰富绿色街道建设资金渠道,通过税收奖励和补贴等形式鼓励私人开发商参与建设。

政府与社会机构合作,并鼓励公众参与绿色街道建设

《指南》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明确各建设环节的责任主体,如规划、排水、道路以及园林等部门。公共项目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其他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建议有条件的城市成立专门的绿色街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城市绿色街道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参与到绿色街道建设政策研究和建设当中,有效发挥部门优势;政府部门积极与学校、社会机构合作,促进绿色街道的推广和创新性研究,或在规范设计标准和审核标准的前提下鼓励私人承包绿色街道建设,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达到绿色街道建设目标;通过把绿色街道相关的技术语言、管理语言转化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增强传播和教育能力,通过宣传、激励等方式鼓励市民参与到绿色街道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后期管理等全过程,共同促进街道雨水管理发展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延伸阅读:

韩国首尔:提高渗透性重塑水环境

韩国首都首尔市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在跨入国际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时,也染上了区域性水循环恶化等都市病。为改变这种局面,首尔市从提高地表的渗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将首尔市打造成“让水可以呼吸的绿色城市”。

首尔市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解决方案:一是以政府机关为先导,改善地表透水状况。首先在沥青、花岗岩覆盖的道路两侧修建绿化带,同时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渗入,分阶段地将路边人行道和停车场的不透水地砖更换为透水地砖。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首尔市将确保人行道等设施的透水性列为义务性措施。二是引导城市拆迁改造工程优先考虑水循环恢复。首尔市规定,未来针对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工程在设计审核阶段,主管部门必须首先和水循环管理部门对方案进行事先商议,有效降低城市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三是扩大雨水利用设施的普及率。首尔市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通过媒体宣传雨水的利用价值,引导市民增强水循环意识,提高雨水在城市农业和景观中的使用率。四是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循环城市建设。首尔市选定几个生活小区进行水循环改造,包括铺设透水地砖、建造雨水花坛、设置雨水收储设施。五是加强水循环技术研究和制度建设。包括水循环的实地监测体系、水循环技术和改造模型的研究。

日本东京:建设储水池增强再利用

前些年,每到梅雨季节,傍晚时分的一次暴雨,东京交通枢纽之一的涩谷车站附近的多条街道往往“水漫金山”。

从2015年初,涩谷车站周边地区开始推进整体开发工程。包括车站工程在内的4个开发区块将新建9栋大楼,车站大楼将建成地上47层的综合商业大楼。但更吸引人的是在地下25米深处,将建造一个4000吨的地下储水池,相当于8个标准游泳池的储水量。这种储水池一池多用,当降雨量超过每小时50毫米时,它可以把周边一带的雨水集中储存,解决附近瞬间排水能力的不足,同时与东京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相连,在大雨高峰过后再陆续把雨水排放。更重要的是该储水池能起到调节池的作用,平时池中储存一定量的雨水,雨季过后在地面缺水时随时可以抽出来供地面浇花、除尘、消防等使用,甚至可以净化后供市民生活使用。

东京的排水系统工程浩大,东京实行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处理,地下的各种排水管道延长总计达1.58万公里。地面上江户川、荒川、隅田川、神田川多条河流纵横,这些水系在美化城

市、提供城市水源的同时,发挥着排涝、泄洪的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东京大兴土木,建设了巨型分洪工程——“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该工程的主题项目是一条位于地下50米处,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的隧道。隧道一头连接东京城市下水道,另一头连接入海河流江户川,在发生暴雨时可以用大型抽水机把城市雨水抽入河流,使之排入大海。近年来,日本更多考虑的是雨水的利用问题。除新建大楼配套建设雨水储存设施外,各公园、学校周围都建有储水池,所以记者常能看到路旁消防蓄水池的标志。日本注重地面的呼吸性能,很多马路用大粒石子和沥青铺就,便道也普遍使用透水砖,大大提高了其透水性。同时尽量减少地面硬化,多留泥土地面。

英国:源头入手一举两用

近年来,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上升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分布变化,英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甚至将不再适宜农业耕种。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提升伦敦等大城市的市政排水能力,英国政府鼓励在居民家中、社区和商业建筑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从根源上解决上述两大问题。

英国雨水再利用管理协会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水价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雨水收集系统。一般房屋雨水收集系统的造价在1500英镑至3000英镑之间。当前,英国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用于满足家庭灌溉、洗衣等非饮用水需要。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在家中设置1000升至7500升的储水罐,雨水直接从屋顶收集,并通过导水管简单过滤或者更为复杂的自净过滤系统后导入地下储水罐储存。

在重视家庭雨水回收利用的同时,英国也在大力推动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的雨水利用。当前大伦敦区最为典型的就是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园内主体建筑和林地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回收雨水和废水再利用等方式,这一占地225公顷的公园灌溉用水完全来自于雨水和经过处理的中水。此外,公园还将回收的雨水和中水供给周边居民。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对于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突发强降雨的效用。当前建立的家庭雨水收集系统,能够使单一家庭应对突发降雨能力提升至一年一遇的水平。与此同时,大型设施和社区建立自身规模的雨水收集系统后,社区应对突发降水的能力有可能提升至30年一遇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水务公司在大伦敦区周边建立的30个左右的大型蓄水湖,其应对能力则有可能提升至百年一遇,大伦敦区的主排水河道泰晤士河的应对能力也会相应大幅上升。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18年03月13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