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中国砂石协会专访北京建筑大学宋少民教授

发布日期:2020-04-14   浏览次数:

中国砂石协会专访北京建筑大学宋少民教授

 

编者按:宋少民教授不仅是北京建筑大学材料学科负责人,还担任中国砂石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中国砂石协会融媒体中心邀请宋教授,就当前砂石行业热点技术问题和行业标准化工作(如:国标、行标、团标的制修订),全国砂石骨料产品质量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行业最新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解答和解读,以供行业同仁交流学习。
 


 

Q:中国砂石协会:此次中国砂石协会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的初衷与意义是什么?

A:宋少民:近几年本行业发展迅猛,中国砂石协会专家委员会成立后,在2018年召开了一次贵阳论坛(全国首届“机制砂石骨料与高性能混凝土”大型学术沙龙),就行业的一些重要问题尤其是技术问题进行了研讨,是一次以专家委员会成员为主的一次主题研讨会。

2019年就行业的一些热点技术问题,我们组织专家召开了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召开主要要解决一些问题,例如石粉尤其是碳酸盐石粉的应用、国标修订等问题。当下,我们在弘扬高品质骨料的生产,但实际生产中,高品质骨料生产并不容易,还存在很多难点。因此我们还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研讨一下骨料装备与工艺等问题。此次专家委员会会议一个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和《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两个“国标”的修订启动,征求大家的意见。对于国标修订的思路和方案我们已有了初步的设想,通过会议和全体专家委员会成员征求意见,让大家谈谈自己的观点,以利于我们对于国标更好的修订。

国标修订的重要性在于,机制砂替代河砂后,机制砂有很多自己的特点,过去我们很多的标准都是针对河砂进行制定的,国标的修订也应更倾向于针对机制砂的特点,以利于保证机制砂的质量。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在于探讨和解决行业热点技术问题。随着机制砂和石粉进入建设工程原材料供应链,碳酸盐石粉就是学术界和行业界关注的焦点。此次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还重点讨论碳酸盐粉体混凝土耐久性长期暴露观测站建立的方案。
 


 

Q:中国砂石协会:2019年中国砂石协会和 北京建筑大学联合举办了“楚道凿岩杯”和“世邦杯”全国砂石骨料大赛,目前已连续举办五届,请宋教授点评一下今年砂石骨料大赛出现了那些新特点、新趋势?砂石产品有哪些新的发展?

A:宋少民:总体来看,今年我们组织了两次大赛,由于参赛队伍较多,分为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比赛。今年这两次大赛都体现出一个特点,就是整体水平在提高。参赛队伍大多水平都很高。这说明行业整体的产品制备能力、加工水平在提高,相比于第一届、第二届大赛明显改观。

我们通过砂石骨料大赛,让大家意识到砂石骨料质量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比赛,还能够不断地收集样品,看到不同样品的各种特性,这对我们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作用。砂石骨料大赛还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发展,参赛者都会得到由中国砂石骨料研发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这份报告,不仅对其产品质量做出评价,同时也为企业产品做了一次技术“诊断”,可以让企业看到自己砂石骨料产品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Q:中国砂石协会:请宋教授介绍一下中国砂石协会砂石骨料研究中心的概况,以及北京建筑大学在混凝土和砂石骨料行业方面相关的研究工作。

A:宋少民:中国砂石协会骨料技术研发中心设立在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实验室的环境和硬件条件在北京高校的建筑材料实验室中是最好的,研究砂石骨料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有了这个基地,我们可以解决很多行业共性的问题,和行业热点问题;有利于砂石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企业的专项论证和检测论证。
 



2017年11月4日,在为期五天的课堂学习结束后,首期全国砂石骨料行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班部分学员一行到中国砂石协会砂石骨料技术研究中心参观学习并进行了有关培训。
 

在砂石骨料行业,北京建筑大学和中国砂石协会长期以来都是携手共进的单位。从2000年开始制定国标以来,一直紧密的关注着骨料的研究。北京建筑大学注重于砂石骨料应用性的研究,同行业紧密结合,目前,着重研究高品质骨料及其混凝土应用技术,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是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的强项与特点。北京建筑大学两代教师都积极配合着砂石骨料行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为中国砂石行业的转型升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Q:中国砂石协会:请宋教授介绍一下中国砂石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规划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标准化工作后期的发展情况。

A:宋少民:关于标准化工作后期的发展情况,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标准标准化建设,现有的体系还不够完整,通过国标、行标和团体标准的修订和编制,不断健全和完善机制骨料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宣贯已经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例如我们已经完成的《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标准,行业实验室的技术标准《机制砂石生产企业实验室基本条件》和《砂石骨料绿色生产与运输规程》等。

砂石行业产业化时间并不长,机制砂成为主力砂源的时间也并不长,很多企业没有实验室。从行业标准的角度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化要求,这对产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今后我们要将标准的体系建设好,让它成为提高行业门槛,加强行业自律的重要技术依据,助力行业快速的转型升级。因此,行业标准的建设十分重要。

一个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能够保证整个混凝土体系中最重要的原材料——砂石骨料,保持高质量的、长期稳定的供应混凝土市场。这样对于中国混凝土工程质量也起到了保障与提升的作用,意义重大!因此,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砂石骨料产业的技术进步,对于混凝土工程质量,对于推动混凝土及砂石骨料这两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都意义重大——因为没有技术依据,就谈不上品牌化建设。

Q:中国砂石协会:请宋教授从行业角度介绍一下砂石骨料对混凝土的影响。

A:宋少民:近五年来,砂石骨料对混凝土影响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很多的学者都纷纷关注、介入并研究,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通过这些年的基础研究,我们意识到粗骨料的质量、机制砂的质量,对混凝土的各种性能,预拌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长期耐久性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质量好的砂石骨料所调配出的混凝土,性能优异,质量稳定;质量不好的砂石骨料,不仅调配混凝土的难度增大,产品稳定性也差,工程发生事故和性能缺陷的概率大大提高。因此想要实现混凝土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化建设,没有高质量的砂石骨料供应体系是不可能的。

砂石骨料是目前对混凝土质量影响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对于混凝土工程质量将是一个重大的潜在威胁。因此我们需要迅速从多方面提升砂石骨料的质量,借以保证和提升中国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Q:中国砂石协会:请宋教授介绍一下中国砂石骨料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A:宋少民:砂石骨料今后将向几个方向发展。包括:

◆ 高品质化:保证和提升质量,尽快形成规模化的优质产能;

◆ 绿色化:生产绿色、运输绿色,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塑,也就是向绿水青山方向发展;

◆ 智能化:设备智能化,以及全方位提升行业整体的管理和生产控制体系的稳定性;

◆ 正规化、规范化:整个产业和技术都要向着成熟产业方向迈进。

不要认为砂石是一个很低端的产业,机制砂产业本质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高技术产业,总的发展模式将是大型化、集约化、产业链化。

Q:中国砂石协会:2019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加强建材质量管理,落实建材生产单位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请宋教授谈谈对此的看法。

A:宋少民:建筑材料产品质量责任终身制中国自古有之,北京建筑大学保存有一块明代故宫的砖,砖上刻有制作工匠的名字,因此可见产品质量终身制是古代就要求的,这项举措可以让大家重视产品质量。让大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日后我们从原材料上溯本清源,保证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Q:中国砂石协会:请宋教授介绍一下国家十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机制砂石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的相关情况。

A:宋少民:十部委出台的这份文件中的很多理念,就是我们中国砂石协会胡幼奕会长长期探索、思考、实践、积累中提出的一个日益完善的行业发展科学体系的重要内涵。十部委的这份文件是在充分采纳了砂石协会很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这份文件十分适合我们砂石产业的现状,是一份很接地气的文件。

这份文件强调了几个关键问题:

文件中有三处提到高品质骨料,其中特别强调要不断地提高高品质骨料在骨料加工产品中所占的份额比例;

文件还谈到绿色发展,特别强调绿色运输、绿色生产、生态恢复,特别强调了固废的利用,如尾矿等资源在砂石骨料中的利用;

文件还提出了加强行业自律,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此次十部委推出的这份文件,从方向上、手段上、政策上为中国砂石产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十部门推出的这份文件,是一份重要的引领性文件,就是今后砂石骨料产业发展的纲领。由于有九个政府部门的审批以及中国铁路的配合,此次文件的力度是空前的。国家与政府的意志已经十分坚定,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途径,为我们砂石行业今后的快速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和战略支撑。
 


宋少民教授简介: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材料学科负责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砂石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企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水泥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与混凝土制品分会理事、固体废弃物分会理事;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分会理事。

主要讲授《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等本科课程和《现代混凝土材料》研究生课程。编著教材有《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学》,《土木工程材料》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研究领域涉及高品质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新型矿物掺和料、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理论与实践。“低品质掺合料优化技术及其在混凝土中的高效利用”获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2013、201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代表性学术著作《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工程应用》、《废弃资源与低碳混凝土》。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课题和企业重大新材料研发课题,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高品质骨料和石粉等领域具有行业影响力。

来源:中国砂石​协会

分享:

中国砂石协会

2020年04月14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207号